首页>学习资讯>学习资讯

2024年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及技巧【务必认真看】-孝感董永教育

2024-10-072757次

2024年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及技巧【务必认真看】-董永教育

政治

政治是升本考试里最容易得分的一门,所有考试的考点我们都给大家整理好了,大家只要按照我们整理的考点多看几遍,不要求大家都能背下来只求多看几遍熟记。按照我下面的答题模板保证大家政治能拿到80分。

政治考试时间是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4080分)

占整体分值的一大半,选择题是最容易得分的。所有选择题能考到的我们都在下面的资料中给大家整理好了,要求至少看3遍以上,至少也要得到40分吧。选择题做题技巧记住下面三点。

(一)审题是基础

过好审题关须做好“三审”。

一审导语(题目),导语作为材料与选项的联结词,规定了选择的方向,须做到“三明”。一明正向还是逆向,即明晰题目要求是选符合题意的项,还是选不符题意的项。二明知识取向,即明晰题目要求解答的知识范围。三明逻辑取向,即明晰题目是要求选原因还是选结果,是选现象还是选本质等。

二审材料。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对复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

三审选肢。在审选肢的过程中,要根据材料意思及导语要求进行如下的第二步。

(二)排除是关键

一个难度较大的题往往需要多次排除,常见的有如下“五排”。

一排“假”(逆向选择或辨析类选择除外),即排除命题本身为假的选项。判断一命题真假的常用做法是“两对照”,一是理论对照 ,即将教材理论直接或是进行推演后间接地与选项对照,判断正误。规律是客观的,不可臆造、不可消灭、不可改造。二是事实对照,如能举出命题的事实反例,则直接判为假命题。

二排“过”,即排除不符导语指向的知识范围的项。

三排“乱”,即排除不符合导语逻辑取向的项,如因果倒置等。

四排“离”,即排除与材料意思不相关的项。

五排“次”,即排除与材料有关但非最佳的项,这样的项往往从一个侧面、一个层次符合题干的规定,干扰性很强。一般原则是,排除只包含材料部分信息的项,选择整体吻合材料的项;排除与材料非重点信息一致的项,选择与材料侧重点相一致的项;排除外在影响因素,选择内在根据;排除间接联系,选择直接联系等。

(三)回顾是保证

锁定目标后,还需将目标选项与材料用导语联结起来进行检查,验证其正确性。如因果型,用“因为……所以……”联结,以检验有没有因果关系;“说明”型,看材料能不能说明目标选项等。

以上3步相互渗透。在审题的过程中就有排除,在排除时又要求再审题,在回顾时又有审题与排除。所以针对变化多端的习题,我们在把握一般解法的基础上,还应灵活应变,不可生搬硬套。如有些简单题可用直选法,组合型单选题可重点攻破组合频率最高或最低的项等。

 

二、辨析题(共2题每题10分)

辨析题主要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及不同的表述方法。辨析题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判断题,也不能当作一般的改错题对待。在专升本的政治考试中,辨析题丢分是比较多的。很多考生因为不会答题而放弃了,更多的考生把此题当作改错题,一句话就答完了,因此丢分较多。

辨析题中的命题有两种类型:

(一)错误命题(一般都是错误的)

这类试题的答法是:①判断:指出命题错误;②分析说明:说明相关的正确观点与知识;③分析命题错误的性质。例如:

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这个观点不正确。(此语必不可少,是给2分的)

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

第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产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随着其主子的态度而变化,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变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此段答案的核心内容,更不可少)

(二)正确命题

这类试题比较好答:①判断:指出命题正确;②分析说明,将命题展开,说明理由。例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首先,指出命题正确(记住给2分);

其次,指出:

①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4分)

②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实现形式(2分)。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2分)

切记:辨析题每题10分是分步骤给分的,第一步是明确题目的观点错误/正确(这个一定要写给2分),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观点的主语是什么内容(3分,不知道编也要编出来),第三步是总结说明观点(5分,一定要写还要多谢点内容),一定要写满老师看你辛苦也会给你几分的。

 

三、简单题 (共3题每题10分)

答题主要落实大纲第三个层次的要求,主要回答“是什么”,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对基本观点要清楚。同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琐。简答题是否要解释概念,一般在题目中都会有要求的,因此一定要仔细审题。例如: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要解释概念,因为本题有明确要求。即:①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3分)

其次,要说明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即: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必然或早或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与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5分)

最后,简单指出: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二者辩证关系的集中表现。(2分)

切记:一定要按照答题模板来答题(1首先 2其次 3最后)一定要写满多写点,不会写就编。阅卷老师批改一题简单题的时间为4秒钟根本不会看你写的好不好,只要写了就有分。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解论述题时,无论题目如何设问,考生的答题内容都要由理论和结合实际两部分组成,不能只分析实际或只答理论,要根据题目要求,两部分结合。如果考生不知道答什么,哪怕只答自己的观点,也要多答一些内容。同时,解论述题时字迹要清楚,层次分明。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还有共性,如毛泽东思想概论,总结时要注意其体系,包括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等观点。对这部分的重点,如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民主专政涉及的国体和政体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解这些内容时要善于总结规律,不要盲目背题,即使背下来也不见得能拿高分。

切记:本题就是考验大家编故事的能力了,一定要多写写满,标出12345来,放心阅卷老师会看在你这么辛苦的情况下给你给108分的。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题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库: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13.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 1974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
26.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 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 “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 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 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 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 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赎买 
57. “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 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 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 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 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 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 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 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 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 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 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 “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 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 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 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116. 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 192711月到1935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 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 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 1956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 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2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 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 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 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 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 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 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 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 “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 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 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 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1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3.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84.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 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 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7. 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 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189. 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0.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 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194. 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 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198.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01.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4.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20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7.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8.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09.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210.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11.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12. 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13.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2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5.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6. 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7.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8.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19.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0.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1. 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 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 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 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 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 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 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37.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 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 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 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53. 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 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 194812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261.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62. 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 
263.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264. 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 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6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67. 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268.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69.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70.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2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2. 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7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74. 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275.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77.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8. 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279.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80.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二、简述题库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

  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

  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

  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再次,自觉程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创造。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发展的;全面的

  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认识真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真理

  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1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

  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6、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8、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9、为什么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 本不相容的。
)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
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 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 标的物质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4 、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 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 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 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 和围绕这个中心。

  2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2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的崭新概括

  第三、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总结。

  它理论内涵是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3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36、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

  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37、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38、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39、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40、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42、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3、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44、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5、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46、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49、“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50、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政治考试模拟试卷(一)

 

1(选择题,共80)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D  )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B.人生观的基本问题

C.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D.哲学的基本问题

(  B  )2.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B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把“天理”说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D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性是

A.直线论、循环论、宿命论       B,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C.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  D  )5.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脑            B.语言

C.物质            D.劳动

(  D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  A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真理是发展的            B.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C.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      D.真理具有客观性

(  B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  A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  B  )10.人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精神属性        D.生物属性

(  C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还由于

A、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生产力的水平      B.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的活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  C  )12.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

(  A  )13.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  A  )14.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

(  A  )15.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A.党指挥军队的原则           B.官兵一致原则

C.军民一致原则               D.民主建军原则

(  D  )16.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A.遵义会议        B.中共六大

C.古田会议        D.八七会议

(  A  )17.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

A.封建势力          B.买办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  D  )18.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A.领导者             B.主力军

A.先锋队             D.基本动力之

(  B  )19.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新文化运动

(  D  )20.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在人民范围内包括了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  C  )21.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所实行的方针是

A.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B.有理有利、有节

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B  )2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  C  )23.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

(  C  )24.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公有制              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  C  )_25.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

A.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调整生产力的布局

(  B   )26.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A.市场经济的存在        B.生产力的状况

C.资金短缺              D.就业压力

(  C  )27.邓小平在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地强调了

A.开拓创新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勇于变革

(  D  )28.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抑制通货膨胀          B.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C.保持经济增长          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  A  )29.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的形式是

A.国有经济        B.股份经济

C.股份合作经济    D.国营经济

(  B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人民民主专政            D.维护安定团结

(  A  )31.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前提是

A.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B.两岸政府彼此承认对方的地位

C.两岸认可双方为对等政治实体      D.两岸均承诺不首先使用武力

(  D  )32.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A.和平与发展               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  )3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

A.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  B  )3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反腐倡廉建设        B.思想建设

C.组织建设            D.制度建设

(  C  )35.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         B.改革

C.发展         D.稳定

3640.为时事政治题()

 

(非选择题,共70)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答:错误。

1)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历史唯

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从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观点。

 

42.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

答:错误。

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与贡献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必须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实践中去。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群众,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建设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44.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1)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人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人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为此,必须在党内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认真整顿,开展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以解决党员思想人党的问题。

(2)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理念教育,进行党的理论建设;二是要对全体党员进行以党章为重要内容的党

的基本知识教育,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党员的素质。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

4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代替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论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必要性。

答:(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中国革命不能走

合法的议会斗争道路,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人口的80%以上,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的

律令和发展,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

(3)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

而广大乡村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积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决战,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发展壮大,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政治考试模拟试卷(二)

 

(选择题,共80)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C  )1.世界观是人们

A.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  C  )2.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

A.机械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  A  )3.认识的本质是

A.能动反映        B.自由选择

C.科学评价        D.主观创造

(  B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C  )5.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出污泥而不染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  D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  D  )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们需要的不断增长          B.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D.社会矛盾运动

(  C  )8.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  D  )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诗遭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  A  )10.在生产关系的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产品的分配关系

(  C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武装斗争                         B.建设农村根据地

C.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党的建设

(  A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  A  )13.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的多少和才能的高低      D.个人从事职业的重要程度

(  D  )1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蕴含这三方面基本思想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  A  )15.1945年中共七大的突出贡献是

A.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D.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B  )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

A.民主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本主义        D.民粹主义

(  D  )17.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C  )18.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最牢固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革命知识分子

(  B  )1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  A  )2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       B.资金短缺

C.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D.科技落后

(  C  )21.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  )22.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B.共产党的领导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国民革命的影响

(  D  )2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  A  )2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A.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           B.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C.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D.加强国防建设的主要问题

(  C  )25.邓小平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多

(  A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  C  )27.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宏观调控          B.完善市场体系

C.夹行政企分开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B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者共同富裕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          D.市场经济体制

(  C  )29.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军备竞赛           B.局部战争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  D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

A.智力支持          B.精神动力

C.物质基础          D.政治保证

(  D  )31.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A  )32.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民族矛盾、宗教纠纷

C.领土争端、地区冲突          D.经济动荡、贫富悬殊

(  A  )3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B.民族冲突问题

C.阶级矛盾问题            D.地区差别问题

(  A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与时俱进           D.坚持立党为公

(  B  )3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C.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3640.为时事政治题()

 

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答:错误。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论,不仅是唯物主义,而且也可以是唯心主义一元论。比如黑格尔,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是在承认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前提下,主张可知论的。

 

4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答:错误。

(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这种文化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的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答:(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现实性。实践是一种变革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4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下,如何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答:(1)依法保护合法收。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人。

(4)调节过高牧人。

(5)保障低,收人者的基本生活。

45.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 (1)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1978年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经济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

活的深刻变化。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一国两制”构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允许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祖国统一,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动摇和改变;同时,允许两种制度并存,又表现出极大的灵

活性。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把它用于处理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是一个创造。

“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到了与之相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防止酿成国际争端。

“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尊重现实,求同存异,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合情合理的方式和方法,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英语

同学们大家好,

在升本考试中大家很多同学会认为英语是最难得分的,其实英语是最简单的一门考试,总分150分,我们不一定要得很高的分数,对大家的最低要求得50分就够了,下面我来分析下在你英语成绩很差的情况下怎么得50分。

英语考试试卷150分共分为6种题型。

 

phonetics语音题(5题每题1分)

本题一共就5题每题1分,分值比较少,蒙都要蒙对2分。

 

选择题(总计15小题,每题一分)

要求真正填写,会做的就写,不会做的就选蒙或者选C,切记不能全选一样的答案(不能全选C)不然阅卷识别不了答案。要求得5分以上就行。

 

完型填空(共计15小题,每题2分)

完型填空大家要认真的做,每题的分值是2分,总分30分,分值比较高。做题原则会做的就写,不会做的就选蒙或者选C,切记不能全选一样的答案(不能全选C)不然阅卷识别不了答案。要求大家最低得10分以上。

 

阅读理解5篇文章,每篇文章4题。共计20题,每题3分。)

大家在做阅读理解时一定要特别认真,5篇阅读理解就占了60分,及时你蒙也要认真的蒙。做题原则会做的就写,不会做的就选蒙或者选C,切记不能全选一样的答案(不能全选C)不然阅卷识别不了答案。要求大家最低得20分以上。

 

Daily Conversation日常对话(5句话,每题3分)

要求认真读前句的问题,联系答案。本题5句话,选项是ABCDEFGH8个选项,大家可用排除法。要求得6分就行了。

 

作文(25分)

作文要求第一一定要写,特别注意字数在100-120之间,不能少与100也不能多与120,不然都是要扣分的。作文得分还是很容易的,作文评分一共分5档。

五档21-25分(完成题目要求,内容充实,层次分明,行文流畅,使用丰富的语法和词汇)不指望大家有这么高的水平。

第四档16-20分(较好的完成考题任务,明确主题,内容完整,层次清楚,文字连贯,有少量的词汇语言错误)希望成绩好的同学尽量能达到这个标准。

第三档11-15分(能够完成考题任务,主题不明确,内容尚完整,语句通顺,虽有词汇语言错误但不影响表达)

第二档6-10分(未能完成要求的题目,主题不明确,内容不完整,层次不清,缺少连贯,语句不通,有多处语言错误,影响表达)

第一档1-5分(未完成考题任务,明显跑题,内容贫乏,结构层次混乱,语句不通有严重语言错误)

注意:从上面的评分大家可以看出,只要你写了就多少给你的分,切记不能不写。

要求1.字数一定要写够不要大于120单词,2.字迹一定要工整(阅卷老师没时间一句句的看你写的好不好,人家就一眼看去写的工整就能多的分),3.如果你真的一个单词都写不出来,你就抄一篇阅读理解,也要写上去(抄时清注意连贯性抄写,抄也起码要抄的工整)。

 




高等数学


(仅供报考经管类、理工类专业专升本考生,其他考生无须复习)

 

同学们大家好,专升本的数学试卷满分是150分,时间是150分钟

一、选择题(10题,每题4分)

 

二、填空题(10题,每题4分)

填空题如果你真的一题都不会做,那你就把答案是数字的空全填1,因为每年都有一题到两题的答案是1.

 

三解答题(共计8题,共计70分)

解答题在阅卷时是按照解题步骤给分的,所以同学们解答应写出推理、演算步骤。一般情况是分3个步骤。第一(2分)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写出相应的公式。(如果你不会就把题目抄一遍),第二(4-5分)根据公式推导出题目的算法并求解(如果你不会就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做以分析),第三步写出答案(1-2分)。从以上得分可以看出只要你前面两部写对了,就算答案错误也是有分的,所以大家在做解答题时不要怕麻烦,切记不能只写一个答案,如果你只写一个答案就算你蒙对了也不可能的高分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关键,就算你真的不会写你编也要编的有模有样。

 

更多历年考题解析扫码领取


教育理论

(仅供报考教育类专业专升本考生,其他考生无须复习)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教育理论考试模拟试卷(一)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学与发展》的作者是( B )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加里宁     D.马卡连科

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D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  )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机构     D.教育功能

4.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髙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 C  )

A.《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B   )

A.主体地位    B.主导作用     C.领导作用    D.执行作用

6.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是( C  )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材         D.教案

7.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B  )

A.“掌握学习”教学法   B.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C.“导学式”教学法     D.情景教学法

8.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 D.成绩评定

9.因势利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原则中的( A  

A.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D )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做好家长工作     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1.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C )

A.家庭环境和各种校外机构           B.家庭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

C.社区、各种校外机构和大众媒介     D.家庭、学校和社会

12.下列不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D  

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B.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D.教育过程的程序化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然后说明理由。

13.学制是学生学习的制度。

13. 错误。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14. 错误或不全面。

教科书只是教材的表现形式之一,教材还可以包括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5. 教育主要受以下四方面规律的制约: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6.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6.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17.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7.(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作“船”,把教师比作“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而忽略了学生还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应,叫(  C  )

A.反馈     B.反映     C.反射 D.感应

20.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指(  C  )

A.表象     B.联想     C.感觉    D.知觉

21.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 C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2.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B  )

A.斯皮尔曼    B.艾宾浩斯      C.斯腾伯格    D.麦克里兰

23.思维的最基本过程是(  B  )

A.分析、比较      B.分析、综合     C.综合、抽象  D.分析、抽象

24.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哪一种情绪状态(   B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25.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  B  )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

C.爱与隶属需要    D.成就与交往需要

26.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A  )

A.合乎法则的      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      D.知识经验的

27.智力是下列哪种能力的综合(  D  )

A.思维能力    B.观察、记忆力      C.特殊能力  D. —般能力

28.—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指(  B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意志

29.社会态度的结构主要有三种成分,即(   A  )

A.认知、情感、行动     B.认知、情感、知识

C.情感、知识、认知     D.情感、行动、知识

30. 创立了交朋友小组的治疗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B   )

A.荣格     B.罗杰斯     C.卡特尔  D.阿德勒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31.错误。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32. “激情”与“应激”是同一种情绪状态,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32. 错误。

按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其中,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33. 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

(3)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       (4)刺激物的变化与运动。

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

(1)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知识经验的影响。

34.简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4. 认知与情绪的区别:

(1)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2)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3)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

认知与情绪的联系:

(1) 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2)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35.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35.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影响人格形成的诸因素。

36. (1)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 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 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此外,校风、班风、教师 的言行等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

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

文化形态里。

(5)个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教育理论考试模拟试卷(二)

 

本试卷共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早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等教学思想的文献是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体现的教育理论派别属于   )

A.实验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3.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以美国学者孟禄为代表主张的是  )

A.生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交往起源说

 

4.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5.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6.我国现代学制确立和发展中所沿用的基本类型是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学制  D.多轨学制

 

7.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创造性  B. 主体性  C.广延性  D.间接性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   )

A.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  B.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

C.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  D.初中到高中阶段

 

9.中小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   )

A.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10.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绘了深秋层林尽染、

色彩斑斓的山林风光。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张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采用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这种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

 

12.每个新人职教师应学会做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14.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24分。

15.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7.我国《教育法中对学生的义务作了哪些规定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王老师是一位胖胖的数学老师。有一次在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马上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班上顿时炸开了锅,一只只胳膊高举着要求测量。被点名的同学经过测量报出答案后,都得到了表扬,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那些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着急了,高举着手喊:老师,快叫我快叫我

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我们还想测量什么呢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班上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看着这个男孩不知所措,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边笑边朝那个男孩说着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跟头翻了好几个,他最后报出测量的结果是87厘米。

“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的手掌是11厘米,我看腰有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着点点头,说可以。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刚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笑容在老师和同学的脸上绽放,班级的气氛更活跃了……

下课前,王老师对物体长度的概念做了总结,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做长度的测量练习。

[问题]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A.兴奋和泛化  B.兴奋和抑制  C.集中和抑制  D.集中和泛化

 

20.影响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同一因素是                      )

A.知识经验  B.刺激强度  C.兴趣爱好  D.视觉线索

 

21.上课时学生能够边听讲、边做笔记边思考。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22.为人类所特有、与抽象思维发展密切联系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义记忆  

 

23.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效率的学习程度是                                  )

A.50%  B.100%  C.150%  D.200%

 

24.作家在头脑中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联想  C.创造想象  D.幻想  

 

25.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  B.激情  C.愤怒  D.恐惧  

 

26.“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体现的社会心理现象是                        )

A.遵从  B.服从  C.众从  D.从众

 

27.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不稳定、内在和可控的因素是    )

A.能力商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28.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                                           )

A.概念掌握  B.指导  C.动作示范  D.有效练习

 

29.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称为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情绪

 

30.正确的态度能够促使个体实现预定目标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这表明态度具有  )

A.工具性功能  B.自防御功能  C.价值表达功能  D.社会适应功能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2.人格不具有稳定性。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24分。

3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4.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

 

35.简述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案及评分参考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  2.B  3.C  4.C  5.A  6.C  7.A  8.A  9.D  10.C  11.D  12.B

 

二、辨析题  

13.正确。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人出生就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中,受到社会各类人的言论、行为和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就可能造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有制约作用。而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对自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调节和选择,充分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避免和消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作用,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所以近朱者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14.正确。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在我国,课程主要由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第一,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二,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第三,教村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此,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三、简答题

15.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遂步提高的过程。

 

16. (1)传递与保存文化的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选择文化的功能。

(5)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17.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四、论述题  

18.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王老师在讲解过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让学生测量桌子、铅笔、书本等的长度使学生从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王老师在学生测量完桌子等的长度后,主动询问学生的其他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这种方法,形成氛围,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原则。王老师根据学要求,主动让同学通过尺子、手掌测量自己的腰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王老师深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评分说明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心理学部分

选择

19.B  20.A  21.C  22.D  23.C  24.C  25. 26.D  27.B  28.D  29.B  30.A

 

六、辨析题

31.正确。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作为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32.错误。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禀性”就是指人格的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七、简答题

33.(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与功能固

   (3)已有知识经验。

   (4)情绪与动机

   (5)个性差异。

 

34.(1)陶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35.(1)理解支持原则。

(2)保密原则。

(3)倾听原则。

(4)细致询问原则。

(5)疏导原则。

(6)促进成长原则

(7)预防原则。

 

八、论述题

36.人的能力的巨大差异,是在遗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影响智力发的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评分说明没有展开论述者,酌情扣1~5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教育理论考试模拟试卷(三)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______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______标准。______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______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2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24.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25.大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26.思维的过程不包括(  )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2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28.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29.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30.下列哪种选项是韦氏智力量表中言语分量表的项目(  )

  A.完成图片             B.排列图片     C.实物组合              D.数字推理

  31.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32.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  )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33.下面哪一种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  )

  A.罗夏克墨迹测验       B.句子完成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34.这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这种人格类型属于霍兰德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

  A.研究型              B.艺术型      C.现实型          D.社会型

  35.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______健康、______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37.人的意识的基本特性是:______性、______性、社会制约性以及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息系统的协同性。

  38.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和______的状态;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称为______

  39.情绪的基本分类有快乐、______愤怒、______

  4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______。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42.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43.简述能力差异的表现。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6.B   7.B 8.D   9.A   10.C  11.B  12.A  13.C

  二、境空题

  14.布鲁纳范例教学  15.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  16.具体形象 直观性  17.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18.启发式 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1.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论述题

  22.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A   24.A   25.D   26.B   27.C   28.C   29.C 30.D   31.C   32.B   33.D   34.C    35.B

  六、填空题

  36.心理 道德    37.自觉目的 主观能动    38.不平衡 动机  39.悲哀 恐惧    40.高原期 原型内化

  七、简答题

  41.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42.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3.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像、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种族差异,(3)职业差异。

  八、论述题

  44.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大学语文

(仅供报考文史类专业专升本考生,其他考生无须复习)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诗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最初称为《诗》 《诗三百》 ,由于孔子曾以它为教导学生的教材, 汉代 学者因之奉为经典,遂称为 《诗经》     

2.《诗经》的基本句式是 四言 ,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常常采用  叠章的形式 。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 一唱三叹 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

3. 由屈原开创的 楚辞 ,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 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两大源头。

4.屈原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首创  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

5.《论语》是 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 著作。

6.《宋史》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话,强调了《论语》古为今用的巨大功效。

7. 中国历史散文 是中国小说产生的主要源头,这正是中国小说区别于西方小说的一个鲜明的民族特色。

8.司马迁《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建安诗人们还发展了诗歌在抒情方面的优势,使内涵丰博的思想内容与简短精致的艺术形式更为和谐地结合起来,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面对动乱的社会和苦短的人生,诗人们大胆 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 “慷慨悲哀” 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10.曹丕的 《燕歌行》 则开创了 七言 新诗体,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2.所谓“ 田园 文学”,是指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自成一派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形式。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其诗风 自然朴素   清简平淡 

13.根据唐诗的发展情况,可将唐诗分为         ”四个时期。 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 “孤篇盖全唐” 。该诗以 “月”之升落 为线索。

14.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等人在文学创作上有一致的审美取向,提倡刚健、有骨气的作品,他们的诗歌题材较广,气势壮阔,初步体现了唐诗的面貌,被称为“初唐四杰”。

15.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 李白   杜甫 。以 王维    孟浩然 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借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闲适隐逸的情趣。高适岑参 等人的边塞诗歌,描写边地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物人情,表现 建功立业   的豪情壮志,大气磅礴,慷慨豪迈,充满昂扬进取精神,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16.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古乐府精神和杜甫写实传统,提倡  新乐府运动 ,重视诗歌的政治功能,诗风通俗浅易。

17.晚唐杜牧为晚唐 七绝圣手  李商隐 擅长写无题诗。

18.唐诗形式 多样,各体 兼备 ,即继承发展了古体诗,又完善了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 古风 ,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宽,句无定数,篇章可长可短,能自由换韵。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严格,故又称 格律诗 ,包括绝句和律诗。

19.宋词风格一般分 婉约  豪放 两派。这一分法始见于 人张綖的《诗余图谱》        

20. 柳永 是专力作词的第一人,宋词在其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创作了大量 慢词 

21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

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主张 “ 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其命名自己的词集为 《东坡乐府》 

22.苏门文人① 秦观 情感细腻,独具词心,其词感怀身世,幽丽深婉,与 周邦彦 的富艳精工、 李清照 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俱臻婉约词之极致。

李清照在 《词论》 中提出词 别是一家 ”的观点。

24.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25. 元杂剧 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段的重要标志。

26.王实甫所创作的 《西厢记》 ,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剧本描写了 崔莺莺 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提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

27.临川派是  代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其开创者 汤显祖 为临川人。其代表作《牡丹亭》大胆构思,演绎主人公 杜丽娘  柳梦梅 的痴情幻梦的情感历程。

28.《金瓶梅词话》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 文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 题兰凌笑笑生                                                                            

29.郭沫若的诗集 《女神》 以惠特曼式的雄浑和豪放,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对自然的礼赞和对民主理想的热切呼唤,显示出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30.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顾城《一代人 》、  舒婷《 神女峰 

31.以徐志摩为代表的  “新月诗派” ,借鉴国外象征主义诗歌,意欲在诗歌中去处散文成分,用诗的思考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纯诗”的追求,提出了诗歌的“三美”         主张,强调艺术上的“和谐”、“均齐”,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并尝试了多种诗歌体式,为新诗尽了赋形的历史使命。

32.鲁迅 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他的小说集 《呐喊》  《彷徨》 则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显示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相结合的实绩。                                         

33郁达夫的抒情小说采用“自叙传 ”的形式。                                          

34.20世纪30年代,在北方,“京派”作家的创作非常活跃。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情感是诚实、从容、宽厚,题材新鲜,结构完整,文字流丽。 沈从文 是京派小说的开创者,也是京派小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小说的价值在于他的 “湘西” 主题。           

35.朱自清散文名作有 《背影》    《荷塘月色》  《春》

36.3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之作是夏衍的 《包身工》 和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天在太原》   

37.贾平凹及其主散文刊物 《美文》最先亮出了弘扬“大散文”的旗号。

38.曹禺 的《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为背景,以 陈白露 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鬼”与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39《伤逝》主要人物是 涓生  子君 。《爱,是不能忘记的》作者是 张洁 (注意其它作品)

41. 卢梭 18世纪启蒙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42.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妮娜》    《复活》      

43.按课文内容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当时已惘然。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4,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45,通过意象化的抒情来表现微秒的内心感受,传达丰富的象征内涵,已经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46,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刊登了七则“随感录”其中六则以白话写成,它们标志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的诞生。

47,老舍曾因创作《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48,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50.话本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局面,成为后世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雏形。

51.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

52.《伦语》为语录散文

5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54.每首词都有相配和的曲调,曲调的名称叫做“词调”或“词牌”

55.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

56.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57.杜甫被誉为“诗史”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下列《楚辞》 作品中,非为屈原所写的一部是:九辩

3.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论语》

4.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5.《论语》是(    )散文:语录体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顶真    

7.“欲摘故纵,请君入瓮”为(     )惯用的论辫手法:孟子

8.下列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陈子昂

A.王勃 B.杨炯C.陈子昂D.骆宾王

9.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

10.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11.被称为诗余的是:词

12.下列各项中与柳永词无关的一项是:A.词风豪迈,语言高雅  

A.词风豪迈,语言高雅            

B.发展和完善了慢词的体制

C.善于运用铺叙手法              

D.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和羁旅行役之愁

1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

14.以诗为词的豪放派词人是:苏轼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杜甫的《登高》

16.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白居易

17.《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作者是:李白

19.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是:韩愈

20.下列作家中,以描写湘西风土人情见长的是:沈从文

2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毛诗

22.《九歌》是一组在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有诗:11首

23.体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原则的是:《诗经》

24.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25.《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欧阳修

26.先秦散文,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大量运用古代神话,被称为最有文学色彩的是:《庄子》

27.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晚唐

28.《漱玉词》为(  )的词集;李清照

29.属于边塞诗人的是:岑参

30.晚唐“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李商隐

31.宋代文艺创作最为全面的作家是:苏轼

3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

3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

34.“琴趣”指的是:词                                          

35.“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36.不属于“词”的称谓的是:话本

37.(    )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 唐传奇

38.自诩为“五言长城”的是:刘长卿

39.江西派的代表人物是:黄庭坚  

40.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词名家的是:温庭筠

41.以四言诗为主,为后世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是:《诗经》   

4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氓》

43.‘有教无类为()的教育主张。孔子

44.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曹操

45.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四面楚歌”均出自:《项羽本纪》    

4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7.《行路难》的作者是:李白    

48.《淮海居士长短句》为(   )的词集:秦观

49.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王维

A.王昌龄  B.杜甫 C.岑参  D.王维

5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长恨歌》

51.下列作家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是:王安石

5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53.唐代诗坛上有“诗圣”之称的诗人是:杜甫

5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述的是:杨贵妃

55.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一观点的词人是:李清照   

56.下列作家非为“元曲四大家”的是:王实甫

A.关汉卿B.王实C.白朴D.郑光祖

57.下列属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是:鸳鸯

58.“半山体”是(   )的风格特征。 王安石

59.《永州八记》的作者是:柳宗元   

60.(   )标志着文人传奇的基本确立。 《浣纱记》    

61.《诗经》中最具民歌特点的部分是:国风  

62.《九辩》的作者是:宋玉     

6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6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65.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6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  )提出来的:司马迁

6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68.“在天愿作比翼鸟”下一句为:在地愿为连理枝  

69.我国历史上,其作品被誉为“诗史”的作家是: D.杜甫

70.被王国维评价为“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是:李煜

71.写了大量“无题”诗的唐代诗人是:李商隐

72.“别时容易见时难”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73.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

7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75.下列作家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白朴    

76.下列元杂剧中,属于历史剧的是:《赵氏孤儿》

77.王国维称“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作品是:《窦娥冤》

78.“以文为诗”是(   )的风格特征。 苏轼  

79.下列属于“中兴四大诗人”的是:杨万里

80.白居易《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81.《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82.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83.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 )为主。议论  

84.《道德经》属于下列哪家的作品:道家  

85.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86.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 汉书

87.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8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89.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C.王维  

90.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91.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92.“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苏轼的《定风波》

93.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柳永  

9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95.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96.明清传奇是:戏曲

97.“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语自:《西厢记》

98.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99.《剑南诗稿》是 *的作品集。陆游

100.下列小说不属于明代四大奇书的是:《红楼梦》

101.“五四”时期 (       ) 的成就最高。散文、小品

102.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03.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104.《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105.《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6.下列诗作属于徐志摩的是:《再别康桥》

107.全部属于行政公文上行文的一组是:请示、报告

108.七巧这一人物出现在:张爱玲的《金锁记》

109.《世说新语》产生于:南北朝    

110.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元杂剧  

111.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叶圣陶    

112.所谓伶官是指:朝廷授予官职的宫廷艺人

113.《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刘向  

114.《牡丹亭》产生于明代

115.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老舍  

116.同属道家学派的是:老子和庄子

117.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是:韩愈

118.关于鲁迅的《狂人日记》,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狂人表面是个迫害狂患者,其实是个反抗者

B.作品使用了象征的手法

C.小说一开始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小说前面的小序使用的是文言文

119.陈白露这个人物出现在:曹禺的《日出》中                                          

120.老舍戏剧的代表作是:《龙须沟》

121.下列不是“新月派”的是: 李金发

A.朱湘B.李金发C.闻一多D.徐志摩

122.《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

123.下列诗人中的台湾诗人是: 余光中

124.下列行政公文中可作平行文的是: 函

125.标志着20世纪30年代长篇小说艺术高峰的作品是: 茅盾的《子夜》

126.《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苏轼

127.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稼轩词》

128.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的诗人是: 郭沫若

1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 《五代史伶官传序》

130.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边城》

131.王利发这一人物出自老舍的: 《茶馆》

13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 《儒林外史》

133.我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是:《白毛女》

134.冰心散文的代表作是:《寄小读者》

135.鲁迅的《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

136.张爱玲的《金锁记》属于:小说   

137.代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巅峰的作家是:鲁迅

138.艾青的代表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139.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A.韩愈

140.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创造社

141.下列诗作中,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登高》

A.《关山月》       B.《将进酒》        C.《短歌行》     D.《登高》

142.钱钟书的《论快乐》是:随笔

143.讽刺知识分子弊病的作品是:《围城》

14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是: 海子   

145.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46.《霍小玉》的作者是:蒋防     

147.《写在人生边上》的作者:钱钟书

148.《画梦录》作者是:何其芳

149.下列作品集,不属于鲁迅的是:《天狗》

A.《呐喊》         B.《天狗》          C.《朝花夕拾》    D.《野草》

150.20世纪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 叶圣陶

151.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52.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苏轼

153.下列诗集中,属于郭沫若的是:《女神》

154.我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是:《白毛女》

155.《子夜》的作者是: 茅盾

156.下列作品属于舒婷的是:《会唱歌的鸢尾花》

157.诗集《白玉苦瓜》 的作者是: 余光中  

158.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鲁迅的《狂人日记》  

159.下列诗人中被称为“乡愁诗人”的是:余光中

160.《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161.下列诗人属于“新月派”的是:闻一多             

 

成考语文复习要点:

唐宋八大家是: 汉--韩愈  刘--柳宗元  争--曾巩  王--王安石  修--欧阳修   三书(苏)--苏洵、苏轼、苏辙   

人物描写方法: 1.肖像描写 2.行为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5.细节描写   

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 2.借叙述抒情 3.借比喻抒情 4.借典故抒情 5.直抒胸臆   

表现方法:  对比(对比反托)  侧面(侧面描写 侧秒烘托) 铺垫(铺垫反衬)  象征(象征,暗示,隐喻) 托物言志  比兴(只用于诗词) 白描 反讽  先抑后扬   

《往事》(托海言志)、  《炉中煤》  (托煤言志)、  《鹰之歌》(托鹰言志)三篇比较典型 ;反讽手法只在鲁迅《灯下漫笔》中多处用到,欲扬先抑手法只在《往事》中提到。记住这 些就可以了  

议论文:  分为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可以是史实,也可以是具体事例)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科学道理)  论证方法有归纳论证:凡是举例说明都属于,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有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凡比喻论据都属于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是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成语典故“萧墙之内”又名“祸起萧墙”“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  典故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的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力行仁政天下统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孟子和孔子同属儒家学派   

《秋水》出自庄子,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 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  典故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大方之家)    

《大同》出自于礼记是一部儒家著作 出自典故天下为公   大同: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  孔子所认为他所生活得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出自于李斯,也是秦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   

《陈表情》出自李密  全文采用了“以子之矛 攻之其之”的论证方式  出自成语“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皇天后土 急于火星”    

《五代史伶官传序》出自欧阳修,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王安石,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是“有补有世 以适用为本  

 记叙文:    

《郑伯克断于鄢》出自《左传》 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古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眤,厚将崩”   

《冯媛客孟尝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古语:“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又名“狡兔三窟”   

《李将军列传》出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用“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赞美李广   

《张中丞传后序》作者韩愈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专集散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作者柳宗元,他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作者宗臣,是明代的“后七子”之一。   

《马伶传》是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侯方域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   

《往事》作者冰心。选择冰心的散文集《往事》,是文学研究社的成员之一,被读者誉为“冰心体”  代表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去国》《冬儿姑娘》 诗集《繁星》《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    

《故都的秋》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郁达夫,是现在著名作家,他和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小说的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薄奠》   

《香市》选择矛盾的散文集《话匣子》,是一篇记事散文 矛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是现在著名作家 矛盾著名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 散文名篇《香市》《风景谈》《白杨礼赞》    

《爱尔克的灯光》选自巴金散文集《龙·虎·狗》,是一篇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受俄国民粹派革命影响,第一部作品《灭亡》 主要代表作有两个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集有有《龙·虎·狗》,《生之忏悔》《旅途随笔》  

《箱子岩》选自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是一篇游记散文 沈从文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诗词歌赋: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首民歌,是一首叙事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成语“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作者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伟大成就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是楚辞体诗歌,战国后期产生的新诗体是楚辞    

《陌上桑》选自汉乐府,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五言叙事诗    

《短歌行》作者曹操,是一首乐府旧题诗,曹操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诗”   

《饮酒》作者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的五言古诗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是田园派的开创者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是一首七言绝句,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称,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七言圣手”之称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山水诗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被称为“王猛”  王维的诗融诗,画,音乐,理趣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   

《行路难》作者李白,属七言歌行体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蜀相》作者杜浦,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并称“李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杜陵叟》作者白居易,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新乐府诗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唐代诗歌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与好友元镇诗歌风格相近,称为“元白”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口号   

《无题》作者李商隐,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也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关山月》作者陆游,是一首旧题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陆游是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   

《炉中煤》选择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我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戏剧家,19217月,和郭沫若在东京组织了创造社 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恢复》等诗集,抗战时期的历史剧《王昭君》《棠棣之花》《屈原》,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历史剧《蔡文姬》等   

《发现》选自闻一多诗集《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闻一多在诗届提倡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既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格律派,自由派,象征派成为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三大重要诗派   

《再别康桥》选择徐志摩的《猛虎集》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是“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有《志摩的诗》《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记》    

《我在这片土地》选自艾青的诗集《北方》  艾青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及后续创作的《北方》《向太阳》  

《门槛》选择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 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猎人笔记》   

《虞美人》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八声甘州》是作者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词人,是婉约词派的开创者,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声声慢》是一首慢词,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词风人称易安体,   

《水龙吟》作者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雄劲豪迈,悲壮沉郁,是南宋诗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词集有《稼轩词》,同时是宋词流传下来最多的词人。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马致远,人称“曲状元”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为:郑振铎 叶绍钧 沈雁冰 许地山 王统照 郭绍虞 周作人 孙伏园 后来的陆续的成员有 冰心 朱自清 老舍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小说:(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其中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魂断枪》作者老舍,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与矛盾,巴金,是现代长篇小说大家,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源头和杰出代表 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中篇小说《月牙》《魂断枪》   

《米龙老爹》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为《羊脂球》《米龙老爹》    

《苦恼》作者契诃夫,是俄国著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代表作有《变色龙》《公务员之死》《哭脑》,戏剧作品有《万尼亚舅舅》   

《麦琪的礼物》作者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   

戏剧: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莆的《西厢记》

《日出》选自《日出》第二幕,作者曹禺 代表作有《雷雨》《原野》《日出》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语文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曾巩

  2.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

 A.马致远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朴

  3.“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

  A.战国时代     B.秦代     C.汉代     D.三国时代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A.论点、论据、结论    B.引论、论据、结论    C.立论、驳论、正论    D.论点、论据、论证

  5.《风波》、《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

  A.鲁迅、契诃夫、老舍  B.契诃夫、鲁迅、老舍

  C.鲁迅、老舍、契诃夫  D.契诃夫、老舍、鲁迅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A.不忍登高临远  B.叹年来踪迹  C.渐霜风凄紧  D.是处红衰翠减

  7.《红楼梦》中,在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来探望。请根据人物性格,判断下列哪句是薛宝钗的问候(  )

  A.“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B.“你可都改了罢!

  C.“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D.“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

  8.《诗经》中的《氓》属于(  )

  A.颂  B.大雅  C.小雅  D.

  9.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

  A.七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10.下列作品中,属于叙事诗的是(  )

  A.自居易《杜陵叟》      B.屈原《国殇》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陶渊明《饮酒》(其五)

   11.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同一篇作品的是(  )

  A.沙子龙、赵七爷  B.王三胜、七斤  C.姚纳、德拉  D.黄省三、李石清

12.“举案齐眉”、“乘舟梦日”、“鲈鱼堪鲶”三个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依次是(  )

A.孟光、季鹰、伊尹  B.孟光、伊尹、季鹰  C.伊尹、孟光、季鹰  D.季鹰、伊尹、孟光

  13.“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14.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国别搭配正确的是(  )

  A.《论学问》——培根——英国

  B.《麦琪的礼物》——欧·享利——德国

  C.《米龙老爹》——屠格涅夫——俄国

  D.《门槛》——莫泊桑——法国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

  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羡”、“建筑的美”

  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

  16.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A.比喻、夸张、排比、对偶

  B.排比、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比拟、比喻、夸张

  D.对偶、比喻、排比、夸张

  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8.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钱。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19.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菜汤。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照顾。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20.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

  A.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B.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马伶)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

 

()阅读侯方域《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日:“予,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日:“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城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2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4)

 

  2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2)

 

  ()阅读陆游《关山月》一诗,然后回答2426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4.统领全诗的是哪一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4)

 

  25.这道诗写了哪三个场景?(4)

 

  26.诗人是怎样将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的?(2)

 

  ()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一文,然后回答2729小题。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日:“不是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注:①石崇:东晋时的富豪。王恺:晋武帝的舅舅。②扶疏:繁茂分披的样子。

 

  27.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

 

  比:

 

  讫:

 

  疾:

 

  恨:

 

  28.这篇小说表现了石崇怎样的性格特征?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是哪个细节?(4)

 

  29.文章为什么要介绍王恺的身份及珊瑚树的来历?(2)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阅读粱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30.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4)

 

  31.作者举出自己幼年逃学的事例想说明什么问题?(4.)

 

  32.文中所引淮南子的话属于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2)

 

  ()阅读冰心《往事》(一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说:“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的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33.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在海怎样的品格?(4)

 

  34.作者赞美大海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4)

 

  35.这段文字是采用何种手法来描绘大海风姿的?(2)

 

  ()阅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然后回答3638小题。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①、米开朗基②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竞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着,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④,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土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忍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往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①现译为菲秋亚斯。⑦现译为米开朗基罗。③现译为帕斯卡。④即慧能。

 

  3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怎样的教育思想?(4)

 

  37.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4)

 

  38.作者为什么说生路是要用勇气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2)

 

  四、作文:(50)

  39.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2.A3.C4.D5.C6.A7.C8.D9.B10.A11.D12.B13.C14.A15.C16.D17.B18.A19.D20.B

二、文言文阅读:共30分。(考生的回答与此答案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21.不甘失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4)

  22.“分宜”指的是严嵩。(2)

  借代(2)

  23.影射当朝宰相与严嵩是一丘之貉。(2)

  24.和戎诏下十五年。(2)

  揭霸南宋统治者的投降主义路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2)

  25.第一个场景写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不思战备。

  第二个场景写戍边战士壮志难酬,老死疆场。

  第三个场景写中原沦陷区人民切望恢复,对月垂泪。(4)

  26.通过“今宵”二字将三个场景都置于同一月夜,并以“月”为线索,贯穿全篇(只答“以月,为线索”也算对)(2)

  27.比:并列;同等。讫:终于;完毕。疾:妒忌。恨:懊悔;后悔。(4)

  28.骄横跋扈,不可一世。(2)

  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2)

  29.为突出石崇的豪富作铺垫。(2)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考生的回答与此答案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30.时间难得而易失,应当珍惜时间。(4)

  31.“时间难得而易失”的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理解并不容易。(4)

  32.理论论据。(2)

  33.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而广博。(4)

  34.以大海的美德来象征人的品德,号召我们做一个“海化”的青年。(2)托物言志。(2)

  35.拟人化手法。(2)

  36.倡导创造精神(或“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教育家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2)

  37.例证法(或“举例说明”)(2)事实胜于雄辩。(2)

  38.因为创造生路要有勇气,而且要有智慧、信念和意志。(2)

  四、作文:50分。

  39.

 






2021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及技巧【务必认真看】-董永教育



政治

政治是升本考试里最容易得分的一门,所有考试的考点我们都给大家整理好了,大家只要按照我们整理的考点多看几遍,不要求大家都能背下来只求多看几遍熟记。按照我下面的答题模板保证大家政治能拿到80分。

政治考试时间是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4080分)

占整体分值的一大半,选择题是最容易得分的。所有选择题能考到的我们都在下面的资料中给大家整理好了,要求至少看3遍以上,至少也要得到40分吧。选择题做题技巧记住下面三点。

(一)审题是基础

过好审题关须做好“三审”。

一审导语(题目),导语作为材料与选项的联结词,规定了选择的方向,须做到“三明”。一明正向还是逆向,即明晰题目要求是选符合题意的项,还是选不符题意的项。二明知识取向,即明晰题目要求解答的知识范围。三明逻辑取向,即明晰题目是要求选原因还是选结果,是选现象还是选本质等。

二审材料。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对复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

三审选肢。在审选肢的过程中,要根据材料意思及导语要求进行如下的第二步。

(二)排除是关键

一个难度较大的题往往需要多次排除,常见的有如下“五排”。

一排“假”(逆向选择或辨析类选择除外),即排除命题本身为假的选项。判断一命题真假的常用做法是“两对照”,一是理论对照 ,即将教材理论直接或是进行推演后间接地与选项对照,判断正误。规律是客观的,不可臆造、不可消灭、不可改造。二是事实对照,如能举出命题的事实反例,则直接判为假命题。

二排“过”,即排除不符导语指向的知识范围的项。

三排“乱”,即排除不符合导语逻辑取向的项,如因果倒置等。

四排“离”,即排除与材料意思不相关的项。

五排“次”,即排除与材料有关但非最佳的项,这样的项往往从一个侧面、一个层次符合题干的规定,干扰性很强。一般原则是,排除只包含材料部分信息的项,选择整体吻合材料的项;排除与材料非重点信息一致的项,选择与材料侧重点相一致的项;排除外在影响因素,选择内在根据;排除间接联系,选择直接联系等。

(三)回顾是保证

锁定目标后,还需将目标选项与材料用导语联结起来进行检查,验证其正确性。如因果型,用“因为……所以……”联结,以检验有没有因果关系;“说明”型,看材料能不能说明目标选项等。

以上3步相互渗透。在审题的过程中就有排除,在排除时又要求再审题,在回顾时又有审题与排除。所以针对变化多端的习题,我们在把握一般解法的基础上,还应灵活应变,不可生搬硬套。如有些简单题可用直选法,组合型单选题可重点攻破组合频率最高或最低的项等。

 

二、辨析题(共2题每题10分)

辨析题主要要求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及不同的表述方法。辨析题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判断题,也不能当作一般的改错题对待。在专升本的政治考试中,辨析题丢分是比较多的。很多考生因为不会答题而放弃了,更多的考生把此题当作改错题,一句话就答完了,因此丢分较多。

辨析题中的命题有两种类型:

(一)错误命题(一般都是错误的)

这类试题的答法是:①判断:指出命题错误;②分析说明:说明相关的正确观点与知识;③分析命题错误的性质。例如:

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这个观点不正确。(此语必不可少,是给2分的)

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

第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产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随着其主子的态度而变化,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变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此段答案的核心内容,更不可少)

(二)正确命题

这类试题比较好答:①判断:指出命题正确;②分析说明,将命题展开,说明理由。例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首先,指出命题正确(记住给2分);

其次,指出:

①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4分)

②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实现形式(2分)。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2分)

切记:辨析题每题10分是分步骤给分的,第一步是明确题目的观点错误/正确(这个一定要写给2分),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观点的主语是什么内容(3分,不知道编也要编出来),第三步是总结说明观点(5分,一定要写还要多谢点内容),一定要写满老师看你辛苦也会给你几分的。

 

三、简单题 (共3题每题10分)

答题主要落实大纲第三个层次的要求,主要回答“是什么”,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对基本观点要清楚。同时要简明扼要,不要繁琐。简答题是否要解释概念,一般在题目中都会有要求的,因此一定要仔细审题。例如: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要解释概念,因为本题有明确要求。即:①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3分)

其次,要说明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即: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必然或早或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与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5分)

最后,简单指出: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二者辩证关系的集中表现。(2分)

切记:一定要按照答题模板来答题(1首先 2其次 3最后)一定要写满多写点,不会写就编。阅卷老师批改一题简单题的时间为4秒钟根本不会看你写的好不好,只要写了就有分。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解论述题时,无论题目如何设问,考生的答题内容都要由理论和结合实际两部分组成,不能只分析实际或只答理论,要根据题目要求,两部分结合。如果考生不知道答什么,哪怕只答自己的观点,也要多答一些内容。同时,解论述题时字迹要清楚,层次分明。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还有共性,如毛泽东思想概论,总结时要注意其体系,包括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等观点。对这部分的重点,如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民主专政涉及的国体和政体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解这些内容时要善于总结规律,不要盲目背题,即使背下来也不见得能拿高分。

切记:本题就是考验大家编故事的能力了,一定要多写写满,标出12345来,放心阅卷老师会看在你这么辛苦的情况下给你给108分的。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题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库: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13.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 1974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
26.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 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 “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 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 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 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 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 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 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赎买 
57. “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 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 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 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 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 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 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 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 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 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 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 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 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 “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 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 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 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116. 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1. 192711月到1935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 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 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 1956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 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2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 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 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 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 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 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 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 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 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 “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 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 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 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16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 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 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3.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84.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 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 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7. 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 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189. 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0.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 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194. 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 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198.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01.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4.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20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7.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8.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09.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210.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11.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12. 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13.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2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5.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6. 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7.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8.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19.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0.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1. 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 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 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 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 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 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 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37.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 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 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 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53. 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 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 194812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261.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62. 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 
263.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264. 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 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6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67. 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268.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69. 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70.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2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2. 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7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74. 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275.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77.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8. 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279.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80.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二、简述题库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

  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

  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既然人的本质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1、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

  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再次,自觉程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创造。

  1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发展的;全面的

  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认识真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真理

  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13、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

  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15、何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16、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和两者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亦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的形式亦称为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8、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遵循一下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9、为什么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 本不相容的。
)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
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 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 标的物质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4 、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 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 要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 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只有创造出比资本 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 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 和围绕这个中心。

  2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2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3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3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二、它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趋势的崭新概括

  第三、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总结。

  它理论内涵是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只是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3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36、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

  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37、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38、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39、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40、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42、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3、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44、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5、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46、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49、“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50、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政治考试模拟试卷(一)

 

1(选择题,共80)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D  )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B.人生观的基本问题

C.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D.哲学的基本问题

(  B  )2.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B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把“天理”说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D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性是

A.直线论、循环论、宿命论       B,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C.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  D  )5.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脑            B.语言

C.物质            D.劳动

(  D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  A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真理是发展的            B.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C.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      D.真理具有客观性

(  B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  A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  B  )10.人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精神属性        D.生物属性

(  C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还由于

A、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生产力的水平      B.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的活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  C  )12.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

(  A  )13.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  A  )14.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

(  A  )15.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A.党指挥军队的原则           B.官兵一致原则

C.军民一致原则               D.民主建军原则

(  D  )16.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A.遵义会议        B.中共六大

C.古田会议        D.八七会议

(  A  )17.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

A.封建势力          B.买办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  D  )18.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A.领导者             B.主力军

A.先锋队             D.基本动力之

(  B  )19.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新文化运动

(  D  )20.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在人民范围内包括了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  C  )21.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所实行的方针是

A.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B.有理有利、有节

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B  )2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  C  )23.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

(  C  )24.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公有制              D.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  C  )_25.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

A.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调整生产力的布局

(  B   )26.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

A.市场经济的存在        B.生产力的状况

C.资金短缺              D.就业压力

(  C  )27.邓小平在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地强调了

A.开拓创新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勇于变革

(  D  )28.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抑制通货膨胀          B.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C.保持经济增长          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  A  )29.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的形式是

A.国有经济        B.股份经济

C.股份合作经济    D.国营经济

(  B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人民民主专政            D.维护安定团结

(  A  )31.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前提是

A.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B.两岸政府彼此承认对方的地位

C.两岸认可双方为对等政治实体      D.两岸均承诺不首先使用武力

(  D  )32.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A.和平与发展               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  )3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

A.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  B  )3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反腐倡廉建设        B.思想建设

C.组织建设            D.制度建设

(  C  )35.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         B.改革

C.发展         D.稳定

3640.为时事政治题()

 

(非选择题,共70)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答:错误。

1)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历史唯

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从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观点。

 

42.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

答:错误。

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与贡献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必须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实践中去。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群众,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建设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44.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1)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人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人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为此,必须在党内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认真整顿,开展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以解决党员思想人党的问题。

(2)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理念教育,进行党的理论建设;二是要对全体党员进行以党章为重要内容的党

的基本知识教育,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高党员的素质。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

4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代替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论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必要性。

答:(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中国革命不能走

合法的议会斗争道路,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人口的80%以上,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的

律令和发展,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

(3)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

而广大乡村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要积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决战,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发展壮大,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政治考试模拟试卷(二)

 

(选择题,共80)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C  )1.世界观是人们

A.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  C  )2.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

A.机械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  A  )3.认识的本质是

A.能动反映        B.自由选择

C.科学评价        D.主观创造

(  B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C  )5.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出污泥而不染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  D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  D  )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们需要的不断增长          B.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D.社会矛盾运动

(  C  )8.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  D  )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诗遭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  A  )10.在生产关系的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产品的分配关系

(  C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武装斗争                         B.建设农村根据地

C.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党的建设

(  A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  A  )13.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的多少和才能的高低      D.个人从事职业的重要程度

(  D  )1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蕴含这三方面基本思想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  A  )15.1945年中共七大的突出贡献是

A.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D.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B  )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

A.民主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本主义        D.民粹主义

(  D  )17.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C  )18.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最牢固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革命知识分子

(  B  )1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  A  )2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       B.资金短缺

C.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D.科技落后

(  C  )21.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  )22.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B.共产党的领导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国民革命的影响

(  D  )2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  A  )2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A.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           B.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C.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D.加强国防建设的主要问题

(  C  )25.邓小平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多

(  A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  C  )27.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宏观调控          B.完善市场体系

C.夹行政企分开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B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者共同富裕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          D.市场经济体制

(  C  )29.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军备竞赛           B.局部战争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  D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

A.智力支持          B.精神动力

C.物质基础          D.政治保证

(  D  )31.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A  )32.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民族矛盾、宗教纠纷

C.领土争端、地区冲突          D.经济动荡、贫富悬殊

(  A  )3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B.民族冲突问题

C.阶级矛盾问题            D.地区差别问题

(  A  )3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与时俱进           D.坚持立党为公

(  B  )3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C.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3640.为时事政治题()

 

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答:错误。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论,不仅是唯物主义,而且也可以是唯心主义一元论。比如黑格尔,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是在承认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前提下,主张可知论的。

 

4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答:错误。

(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这种文化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的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答:(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现实性。实践是一种变革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4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下,如何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答:(1)依法保护合法收。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人。

(4)调节过高牧人。

(5)保障低,收人者的基本生活。

45.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 (1)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1978年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经济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

活的深刻变化。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一国两制”构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允许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祖国统一,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动摇和改变;同时,允许两种制度并存,又表现出极大的灵

活性。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把它用于处理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是一个创造。

“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到了与之相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防止酿成国际争端。

“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尊重现实,求同存异,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合情合理的方式和方法,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英语

同学们大家好,

在升本考试中大家很多同学会认为英语是最难得分的,其实英语是最简单的一门考试,总分150分,我们不一定要得很高的分数,对大家的最低要求得50分就够了,下面我来分析下在你英语成绩很差的情况下怎么得50分。

英语考试试卷150分共分为6种题型。

 

phonetics语音题(5题每题1分)

本题一共就5题每题1分,分值比较少,蒙都要蒙对2分。

 

选择题(总计15小题,每题一分)

要求真正填写,会做的就写,不会做的就选蒙或者选C,切记不能全选一样的答案(不能全选C)不然阅卷识别不了答案。要求得5分以上就行。

 

完型填空(共计15小题,每题2分)

完型填空大家要认真的做,每题的分值是2分,总分30分,分值比较高。做题原则会做的就写,不会做的就选蒙或者选C,切记不能全选一样的答案(不能全选C)不然阅卷识别不了答案。要求大家最低得10分以上。

 

阅读理解5篇文章,每篇文章4题。共计20题,每题3分。)

大家在做阅读理解时一定要特别认真,5篇阅读理解就占了60分,及时你蒙也要认真的蒙。做题原则会做的就写,不会做的就选蒙或者选C,切记不能全选一样的答案(不能全选C)不然阅卷识别不了答案。要求大家最低得20分以上。

 

Daily Conversation日常对话(5句话,每题3分)

要求认真读前句的问题,联系答案。本题5句话,选项是ABCDEFGH8个选项,大家可用排除法。要求得6分就行了。

 

作文(25分)

作文要求第一一定要写,特别注意字数在100-120之间,不能少与100也不能多与120,不然都是要扣分的。作文得分还是很容易的,作文评分一共分5档。

五档21-25分(完成题目要求,内容充实,层次分明,行文流畅,使用丰富的语法和词汇)不指望大家有这么高的水平。

第四档16-20分(较好的完成考题任务,明确主题,内容完整,层次清楚,文字连贯,有少量的词汇语言错误)希望成绩好的同学尽量能达到这个标准。

第三档11-15分(能够完成考题任务,主题不明确,内容尚完整,语句通顺,虽有词汇语言错误但不影响表达)

第二档6-10分(未能完成要求的题目,主题不明确,内容不完整,层次不清,缺少连贯,语句不通,有多处语言错误,影响表达)

第一档1-5分(未完成考题任务,明显跑题,内容贫乏,结构层次混乱,语句不通有严重语言错误)

注意:从上面的评分大家可以看出,只要你写了就多少给你的分,切记不能不写。

要求1.字数一定要写够不要大于120单词,2.字迹一定要工整(阅卷老师没时间一句句的看你写的好不好,人家就一眼看去写的工整就能多的分),3.如果你真的一个单词都写不出来,你就抄一篇阅读理解,也要写上去(抄时清注意连贯性抄写,抄也起码要抄的工整)。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英语考试模拟试卷(一)

 

(选择题,共125)

 

. Phonetics(5 points)

 

Direction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of words, there are four underlined letters or letter combinations marked A, B, C and D. Compare the underlined parts and identify the on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in pronunciation.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  C  ) 1. A. tie      B. lie     C. field   D. die

(  B  ) 2. A. sincere  B. there   C. mere  D. here

(  C  ) 3. A. car     B. far     C. war    D. star

(  C  ) 4. A. plays   B. days    C. says    D. pays

(  B  ) 5. A. wall    B. shall    C. fall     D. call

 

.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15 points)

 

DirectionsThere are 15 incomplete sentence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entenc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on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  C  ) 6. Does everyone on earth have an equal right___ an equal share of its resources?

A. by       B. at      C. to      D. over

(  C  ) 7. This ticket ___ you to a free meal in our new restaurant.

A. gives     B. grants     C. entitles     D. credits

(  D  ) 8. You___ her in her office last Friday ; she's been out of town for two weeks.

A. needn't have seen       B. must have seen

C. might have seen         D. can't have seen

(  D  ) 9. That was so serious a matter that I had no choice but___ the police.

A. called in     B. calling in     C. call in      D. to call in

(  B  ) 10. She was so___ in her job that she didn't hear anybody knocking at the door.

A. attracted     B. absorbed     C. drawn      D. concentrated

(  C  ) 11. I haven't decided which hotel___.

A. to stay     B. is to stay at     C. to stay at     D. is for staying

(  B  ) 12. It was not until midnight ___they reached the campsite.

A. when     B. that     C. while      D. as

(  C  ) 13. It is politely requested by the hotel management that radios ___after 11 o'clock at night.

A. were not played     B. not to play     C. not be played      D. did not play

(  D  ) 14. Although I like the appearance of the house, what really made me decide to buy it was the beautiful ___ through the window.

A. vision      B. look      C. picture      D. view

(  D  ) 15. Make a note of it ___ you should forget it.

A. so      B. to      C. how      D. lest

(  B  ) 16. Many children, ___ parents are away working in big cities, are taken good care of in the village.

A. of them      B. whose      C. their      D. with whom

(  A  ) 17. The manager needs an assistant that he can ___ to take care of problems in his absence.

A. count on      B. count in      C. count up      D. count out

(  A  ) 18. The organization had broken no rules, but ___ had it acted responsibly.

A. neither       B. so      C. either       D. both

(  D  ) 19. We gave out a cheer when the red roof of the cottage came ___ view.

A. from      B. in      C. before      D. into

(  D  ) 20. They took___ measures to prevent poisonous gases from escaping.

A. fruitful      B. beneficial       C. valuable       D. effective

 

. Cloze(30 points)

 

Directions: For each blank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is most suitable and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e were late as usual. My husband had 21 watering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 by himself,

and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he couldn't manage, he asked me for 22 at the last moment. So

now we had only one hour to get to the airport. Luckily, there were not many cars 23 buses on

the road and we were 24 to get there just in time. We checked in and went straight to a big hall

to wait for our flight to be called. We waited and waited 25 no announcement was made. we

asked for 26 and the girl there told us the plane hadn't even arrived yet. In the end, there came all announcement telling us that those 27 for flight No. 108 could get a free meal voucher and that the plane hadn't left Spain 28 technical problems. We thought that meant 29 it wasn't safe for the plane to 30. We waited again for a long time until late evening were asked to report again. This time we were 31 free vouchers to spend the night in a nearby hotel.

The next morning after a 32 night because of all the planes taking off and landing, we were

reported back to the airport. Guess 33 had happened while we were asleep. Our plane had arrived and taken off again. All the other 34 had been waken up in the night to catch the plane, but for some reasons or other we had been 35 You can imagine how we felt!

(  B  ) 21. A. stopped     B. insisted on     C. finished     D. given

(  D  ) 22. A. food        B. advice        C. praise       D. help

(  C  ) 23. A. and         B. but           C. or          D. since

(  C  ) 24. A. impossible   B. necessary      C. able         D. unable

(  B  ) 25. A. so          B. but           C. otherwise    D. if

(  D  ) 26. A. time        B. advice         C. help         D. information

(  C  ) 27. A. coming      B. sitting         C. waiting      D. working

(  A  ) 28. A. for         B. since          C. because      D. from

(  D  ) 29. A. when       B. which         C. what         D. that

(  C  ) 30. A. repair       B. sell           C. fly           D. telephone

(  B  ) 31. A. giving       B. given         C. offering       D. taken

(  A  ) 32. A. bad        B. quiet          C. sweet        D. pleasant

(  A  ) 33. A. what        B. where        C. it        D. that

(  C  ) 34. A. workers      B. planes       C. passengers     D. nights

(  D  ) 35. A. woken       B. announced    C. lost         D. forgotten

 

IV. Reading Comprehension(60 points)

 

DirectionsThere are five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four questions. For each question there are four suggested answer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passage one

 

Animal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protecting themselves against wintertime weather. Some animals

grow heavy coats of fur or feathers, while others dig into the ground to find a warm wintertime home. Some animals spend the winter in a deep sleep because by going to sleep they avoid the time of the year when food is scarce and the temperatures are low. Their sleep is known as hibernation.

There is much about hibernation that puzzles scientists. For example, they are wondering how hibernation came into being. Some scientists have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that animals release a chemical that starts them hibernating.

One thing that scientists are certain about is that animals hibernate only when it is cold. Hibernation is a seasonal practice.

Some animals that fall into a wintertime sleep are not true hibernators because they spend only a part of the cold season asleep. Bears, for example, can easily be awakened from their winter nap. They are not true hibernators.

Sometimes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ther a particular animal is a true hibernator. For example, some mice hibernate, but others do not. The same is true of bats. Some of them hibernate. Other do not.

 

(  A  ) 36. Hibernation s a seasonal practice. This means it___.

A. takes place only during a particular season

B. occurs only during the night

C. is a daily practice

D. only happens when a species becomes over-populated

(  C  ) 37. 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hibernation s started by___.

A. over-eating          B. calcium deposits

C. a body chemical      D. a lack of water

(  C  ) 38. The underlined word "hibernation" in paragraph 1 means___.

A. a sleep to avoid eating        B. a temperature in cold weather

C. a sleep in the cold season      D. an animal to practice sleep in winter

(  C  ) 39.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that___.

A. many animals die during hibernation

B. hibernation protects animals during the wintertime

C. scientists feel puzzled about hibernation

D. some bats hibernate and others do not

 

Passage Two

 

The strange clos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wins is a familiar enough phenomenon. Often they seem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share each other's emotions to such an extent that one suspects some kind of thought communication.

What is not so widely known is that this special relationship often acts as brake on twi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s they are partly isolated in their own private world, twins communicate less with adults than do other children. The verbal ability of a four-year-old twin is typically six months behind that of a non-twin. The problem can be particularly severe in an underprivileged family, a one-parent family for example, where there is little stimulation for children anyway.

Such children, while capable of mutual comprehension in a private language, often remain

incomprehensible to outsiders and thus at a severe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 The only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cruel though it may seem, is to separate the twins thus forcing them to acquire ordinary speech helped and guided by sympathetic parents and teachers.

 

(  B  ) . Many people don't know that___.

A. twins understand each other very well

B. twins are slow to learn to talk

C. twins are unlikely to do less well at school than other children

D. there exists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ins

(  B  ) 41. What's the reason for twins to be at a disadvantage in thei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 They can only understand Mir own private language.

B. They communicate with outsiders less than non-twins.

C. There is little stimulation for them.

D. Adults don't like to talk with them.

(  C  ) 42. The author probably feels that twins' problem___.

A. can not be solved because solution is very cruel

B. can be solved because twins will be separated

C. can not be solved unless the twins are forced to live in an ordinary environment

D. can be solved if the adults communicate with them more often

(  A  ) 43. The writer mentions all of the items listed below EXCEPT___.

A. twins can help each other

B. twins share each other's emotion

C. twins are ab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a private language

D. twins communicate less with their parents

 

 

 

Passage Three

 

The intelligence test used most often today are based on the work of a Frenchman, Alfred Binet. In 1905, Binet was asked by the Fren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develop a way to identity those children in French schools who were too "mentally deficient(不足的)" to benefit from ordinary schooling and who needed special education. The tests had to distinguish those who were merely behind in school from those who were actually mentally deficient.

The items that Binet and his colleague Theophile Simon included on the test were chosen on the basis of their ideas about intelligence. Binet and Simon believed intelligence includes such abilities as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words ; solving problems, and making commonsense judgements. Two other important assumptions also shaped Binet's and Simon's work( 1 ) that children with more intelligence will do better in school and (2) that older children have a greater ability than younger children.

Binet's first test consisted of thirty tasks. They were simple things most children learn as a result of their everyday experiences. The tasks were arranged in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Binet decided which tasks were appropriate for a given age group by giving them first to a large number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If more than half of the children of a given age passsed a test, it wa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for that age group.

(  A  ) 44.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 to___.

A. tell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tests

B. explai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telligence tests

C.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D.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tests

(  D  ) 45.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the intelligence test designed by Alfred Binet in 1905?

A. To select top students.

B. To know who had received ordinary schooling.

C. To put students in a right order.

D. To make sure who required particular treatment.

(  C  ) 4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Intelligence includes word understanding and problem solving.

B. More intelligent children usually do better in school.

C. the Fren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was cha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 intelligence tests.

D. Intelligence is related with age.

(  B  ) 47. How did Binet decide which task to include on his first test?

A. He first worked out thirty tasks for mentally deficient children.

B. He first gave all the tasks to many children both younger and older.

C. He first gave the tasks to many children he thought appropriate.

D. He first gave some of the tasks to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

 

 

Passage Four

 

How men first learned to invent words is unknown in other lords, the origin of language is a

mystery. All we really know is that men, unlike animals, somehow invented certain sounds to expres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ctions and things, so that they c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at later they agreed upon certain signs, called letters, which could be combined to represent those sounds and which could be written down. Those sounds, whether spoken, or written in letters, we call words.

The power of words, then, lies in their associations---the things they bring up before our minds. Words become filled with meaning for us by experience and the longer we live, the more

certain words recall to us the glad and sad events of our past : and the more we read and learn, the more the number of words that mean something to us increases.

Great writers are those who not only have great thoughts but also express these thoughts in words which appeal powerfully to our minds and emotions. This charming and telling use of words is what we call literary ( 文字的) style. Above all, the real poet is a master of words. He can convey his meaning in words which sing like music, and which by their position and association can move men to tears. We should therefore learn to choose our words carefully and use them accurately, or they will make our speech silly and rude.

(  D  ) 48. The origin of language___.

A. is a legend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B. is reflected in sounds and letters

C. dates back to the prehistoric period              D. is a problem not yet solved

(  C  ) 49. 0ne of the reasons why men invented certain sounds to express thoughts and actions is that___.

A. they could awe upon certain signs           B. they could write them down

C. they c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D. they could combine them

(  C  ) 50. What is true about words?

A. They are used to express feelings only.

B. They can not be written down.

C. They are represented either by sounds or letters.

D. They are visual letters.

(  D  ) 51. The real power of words exists in their___.

A. accuracy            B. beauty

C. charm              D. representative function

 

Passage Five

 

It is customary for adults to forget how hard and dull and long school is. The learning by memory of all the basic things one must know is a most incredible and unending effort teaming to read is probably the most difficult and revolutionary thing that happens to the human brain and if you don'believe that, watch an illiterate adult try to do it. School is not easy and it is not for the most part very much fun, but then, if you are very lucky, you may find a real teacher. Three real teachers in a lifetime is the very best of my luck. My first was a science and math teacher in high school, my second, a professor of creative writing at Stanford, and my third was my friend and partner, Ed Ricketts.

My three had these things in commonThey all loved what they were doing. They did not tell;

they catalyzed a burning desire to know. Under their influence, the horizons sprung wide and fear

went away and the unknown became knowable. 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truth, that dangerous stuff, became beautiful and very precious.

shall speak only of my first teacher because in addition to the other things, she brought discovery. 

She aroused us to shouting, book-waving discussions. She had the noisiest class in school and

she didn't even seem to know it. We could never stick to the subject. Our speculation ranged the

world She breathed curiosity into us so that we brought in facts or truths shielded in our hands like captured fireflies.

I can tell my son who looks forward with horror to fifteen years of drudgery that somewhere in the dusty dark a magic may happen that will light up the years if he is-very lucky.

(  B  ) 5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is the difficult thing to people in school?

A. Listening.     B. Reading.      C. Writing.      D. Speaking.

(  D  ) 53. The very best of the author is that he___.

A. met a good teacher             B. he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C. made friends with his teachers    D. met some good teachers in his life

(  B  ) 54. Among his teachers, ___ Ieft him a very deep impression.

A. the university teacher        B. the high school teacher

C. Ed Ricketts                 D. the first two teachers

(  A  ) 55. The author hoped that his son___.

A. may be lucky to meet a good teacher          B. may study in school for fifteen years

C. can read many books                       D. may study science and math

 

V. Daily Conversation( 15 points)

 

Directions: Pick out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from the eight choices below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dialogue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A. I'U say I did B. Wonderful

C. Yes, it was D. That's a good idea

E. You'd better buy some fruit and sandwiches

F. What kind of fruit do you like G. How about 6 o'clock in the morning

H. I'll be there

 

Jane: How do you like the idea of having a picnic this Saturday?

(  B  ) Michael :56 But where shall we go?

JaneWhat about going to the Western Hill? It's quite cool there.

(  D  ) Michael:57 Shall we invite John and his girlfriend to 9o with us?

Jane: OK. And we can ask them to prepare some drinks.

Michael :What should I do then?

(  E  ) Jane: 58

(  F  ) Michael59?

Jane: I like oranges, watermelons, grapes, and bananas.

Michael: When shall we start off?

(  G  ) Jane: 60? We can get there in an hour and a half.

Michael: OK. I'll call John and tell him about our plan.

 

(非选择题,共25)

. Writing (25 points)

 

DirectionsFor this part, you are supposed to write a letter in English in 100-12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Remember to write it clearly.

61.你是Lucy,写一封给老同学Allen的邀请信,邀请他参加下个星期日下午4(1223)的校友聚会。希望Allen尽快回信接受邀请,以便他们及时做好安排。

【参考范文】

 

                                                               December 16,2012

Dear Allen

    We are having all classmates for dinner at 4 p.m. next Sunday (December 23) at the hotel. There will be a big reunion.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join in it at your convenience? I hope that you will feel it worthwhile to accept this invitation. We haven't seen eacother for a long time and we are all anxious to have you with us.

We shall be very much pleased if we receive word of your acceptance in the near future, so that we can make good arrangements in time.

                                                                          Yours,

                                                                           Lucy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英语考试模拟试卷(二)

(选择题,共125)

 

. Phonetics (5 points)

 

Directions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of words, there are four underlined letters or letter combinations marked A, B, C and D. Compare the underlined parts and identify the on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in pronunciation.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  A  ) 1. A. chin B. bite C. alive D. side

(  D  ) 2. A. gate B. hate C. made D. staff

(  B  ) 3. A. either B. eight C. neither D. height

(  B  ) 4. A. child B. character C. church D. chicken

(  B  ) 5. A. trouble B. soul C. double D. enough

 

.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15 points)

 

Directions: There are 15 incomplete sentence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entenc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on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  A  ) 6. The room is in a terrible dirty surroundings; it___ cleaned.

A. can't have been           B. shouldn't have been

C. mustn't have been         D. wouldn't have been

(  B  ) 7. We forgot to bring our tickets, but please let us enter, ___?

A. do you      B. will you      C. can we       D. shall we

(  A  ) 8.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___ with complex problems is to break them down into small, easily managed problems.

A. to dealing     B. in dealing      C. dealing       D. to deal

(  C  ) 9. I'd like to___ him to you for the job. He is very clever and capable.

A. refer      B. suggest      C. recommend       D. Propose

(  C  ) 10. The book is worth___.

A. read      B. being read        C. reading            D. having read

(  B  ) 11. Shelly had prepared carefully for her biology examination so that she could be sure of passing on her first___.

A. intention           B. attempt         C. purpose      D. desire

(  C  ) 12. The ancient Egyptians are supposed rockets to the moon.

A. to send            B. to be sending

C. to have sent        D. to have been sending

(  B  ) 13. The store had to a number of clerks because sales were down.

A. lay out        B. lay off        C. lay aside        D. lay down

(  D  ) 14. All the students in this class passed the English exam___ the exception of Li Ming.

A. on         B. in         C. for         D. with

(  D  ) 15. Young adults___ older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prefer pop songs.

A. other than     B. more than       C. less than        D. rather than

(  B  ) 16 ___ you eat the correct foods___ be able to keep fit and stay healthy.

A. Only if you will          B. Only if will you

C. Unless; you will         D. Unless will you

(  C  ) 17. ___right now, she would get there on Sunday.

A. Would she leave           B. If she leaves

C. Were she to leave          D. If she had left

(  C  ) 18. It's already 5 o'clock now. Don't you think it's about time___?

A. we are going home          B. we go home

C. we went home             D. we can go home

(  B  ) 19. Staying in a hotel costs___ renting a room in a dormitory for a week.

A. twice more                 B. twice as much as

C. as much twice as             D. as much as twice

(  D  ) 20. The little girl could not___ the attraction of the piece of the chocolate.

A. consist           B. persist         C. insist         D. resist

 

. Cloze(30 points)

 

DirectionsFor each blank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is most suitable and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Drawing a picture is the simplest way of putting an idea down on paper. That is 21 men first began to write six thousand years ago or 22. The alphabet we now use 23 down to u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t was developed from the picture-writing of ancient Egypt.

Picture-writing was useful in many 24. It could be used to express ideas as well as 25. Foexample, a drawing of a 26 meant the object "man". 27 a drawing of a man lying on the ground

with a spear in him meant"28".

Besides the Egyptians, the Chinese 29 the American Indiana also developed ways 30 writing in pictures. But only 31 much could be said this way. Thousands of pictures would have been needed 32 express all the ideas that people might have. It would have taken many thousand more to express all the objects 33 to men. No one could 34 so many pictures in a lifetime. Nor could anyone learn the meaning of all 35 drawings in a lifetime.

 

(  D  ) 21. A. when         B. because         C. where         D. how

(  B  ) 22. A. over          B. more           C. else           D. later

(  D  ) 23. A. went         B. Shoved          C. appeared      D. came

(  C  ) 24. A. sides         B. colours          C. ways          D. meanings

(  C  ) 25. A. stories        B. animals          C. objects        D. subjects

(  D  ) 26. A. creature      B. being            C. woman        D. man

(  A  ) 27. A. But          B. For             C. Besides         D. Because

(  B  ) 28. A. die          B. death           C. sleep           D. down

(  A  ) 29. A. and         B. with             C. helped          D. followed

(  D  ) 30. A. to          B. about            C. on             D. of

(  C  ) 31. A. not          B. very             C. so             D. too

(  A  ) 32. A. to           B. for              C. possibly         D. actually

(  A  ) 33. A. known       B. with            C. called            D. in

(  B  ) 34. A. write        B. draw           C. watch          D. take

(  D  ) 35, A. many        B. some            C. that           D. such

 

IV. Reading Comprehension(60 points)

 

DirectionsThere are five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four questions. For each question there are four suggested answer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passage one

 

When one of the doctors criticizes(批评) me, I get defensive I feel like a child again, being scolded, and I want to explain that I'm not wrong." says Viola, a nurse. This is a common reaction(反应) to criticism, but not a good one. There are better ways of dealing with criticism.

(1 ) Try to be objective ( 客观). When Sol was criticized by his new employer for not having made a sale, Sol's reaction was to feel sorry for himself." I had put everything I had into making

that sale," Sol says, "and I felt that I had failed as a person. I had to team through experience not

to react like that to each failure."

(2) Take time to cool down. Rather than reacting immediately to criticism, take some time think over what was said. Your first question should be whether the criticism is fair from the otheperson's position. The problem may be a simple misunderstanding of what you did or your reason for doing it.

(3) Take positive (积极的) action. After you cool down, consider what you can do about the situation. The best answer may be "nothing". "I finally realized that my boss was having personal

problems and taking them out on me because I was there," says Sheila. "His criticisms didn't really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my work, so nothing I said or did was going to change them." In Sheila'case,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it was to leave her job. However, that's an extreme reaction. Yomay simply explain your opinion without expecting an in-depth discussion. You may even decide thathe battle isn't worth lighting this time. The key, in any case, is to have a reasonable plan.

(  C  ) 36. When Sol was criticized by his employer, he___.

A. argued bitterly with his employer         B. was angry and gave up his job

C. was sorry for what he did                D. was sad and self-pitying

(  A  ) 37.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you should take time to think about criticism because___.

A. people may have a mistaken idea of what you did

B. you should welcome other people's opinions

C. people may discuss it with you in depth

D. you need time to understand yourself

(  A  ) 38. When the writer says that "the best answer may be 'nothing' " , he means you may decide___.

A. to take no notice of the criticism          B. to argue with your boss

C. you need to change your job             D. you've done nothing wrong

(  C  ) 39. The writer thinks Sheila can decide to leave her job because her boss___.

A. didn't like her appearance

B. refused to change his opinion

C. made an unreasonable criticism

D. refused to talk to her about the criticism

 

Passage Two

 

Men have traveled ever since they first appeared on the earth.

In primitive times they did not travel for pleasure but to find new places where their herds coulfeed, or to escape from hostile neighbors, or to find more favorable climates. They traveled on foot. Their journeys were long, tiring, and often dangerous. They protected themselves with simple weapons, such a wooden sticks or stone clubs, and by lighting fires at night and, above all, by keeping together.

Being intelligent and creative, they soon discovered easier ways of traveling. They rode on the

backs of their domesticated animals ; they hollowed out tree trunks and, by using bits of wood a

paddles, were able to travel across water.

Later they traveled, not from necessity, but for the joy and excitement of seeing and experiencing new things. This is still the main reason why we travel today.

Traveling, of course, has now become a highly organized business. There are cars and splendid roads, express trains, huge ships and jet airliners, all of which provide us with comforts and security. This sounds wonderful. Bu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f you want to go abroad, you need a passport and a visa, ticket, luggage, and a hundred of other things. If you lose any of them, your journey may be ruined.

(  B  ) 40. In primitive times men traveled___.

A. for joy                B. from necessity

C. to broaden the mind     D. to escape from the wild animals

(  D  ) 4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 Primitive people had to arm themselves with wooden sticks when they travelled.

B. Primitive people protected themselves with stone clubs when they travelled.

C. Primitive people had to travel in groups.

D. Primitive people never traveled at night.

(  B  ) 42. Traveling has now become a highly organized business___.

A. so we can travel anywhere without difficulty

B. because we are provided with all kinds of convenient means for traveling

C. because traveling organizations can be found in the countries the world over

D. so travelers have increased rapidly

(  D  ) 43. In the sentence "... to escape from hostile neighbors...", the word "hostile" means___.

A. talkative      B. hot-headed       C. enthusiastic       D. unfriendly

 

Passage Three

 

One evening Mr. Green was driving home along a lonely country road. He had £l, 000 in his pocket. At the loneliest part of the road, a man asked for a lift(搭车). Mr. Green told him to get into the car and continued his driving. When he talked to the man and learned that the man had been in prison for robbery and had broken out of prison two days before, Mr. Green was very worried.

Suddenly he saw a police-car and bad a bright idea. He just reached a small town where the speed limit was 30 miles an hour. But he drove the car as fast as it could go. He looked back and saw that the police-car had begun to chase him. After a mile or so the police-car overtook (赶上) him and ordered him to stop. A policeman got out and came to Mr. Green's car. Mr. Green hoped that he could tell the policeman about the escaped robber, but he felt the man had put a gun against his back. The policeman took out his notebook and pencil, saying he wanted Mr. Green's name and address. Mr. Green asked to be taken to the police station, but the policeman said, "No. You will have to appear at the police station later." Mr. Green had to do as the policeman told him. The policeman wrote his name and address down, put his notebook and pencil back in his pocket and gave Mr. Green a talk about dangerous driving. Then Mr. Green started up his car again and drove on.

Just as he reached the suburb of London, the passenger said,"I want to get off here." Mr. Green stopped the car, the man got out and said, '" Thanks for the lift. You've been good to me. This is the least I can do in return." And he handed Mr. Green the policeman's notebook, which he stole while the policeman was talking to Mr. Green.

(  C  ) 44. The man asking for a lift was___.

A. a robber who robbed drivers            B. a policeman who had worked in prison

C. a prisoner who had escaped from prison   D. 4 stranger with £1, 000 in his pocket

(  D  ) 45. Mr. Green was worried because___.

A. he was driving along a lonely road           B. he had taken a stranger in his ear

C. he saw a police-car                    D. he was afraid that the man might rob him

(  B  ) 46. Mr. Green asked to be taken to the police station because he___.

A. didn't like to give his name and address to the policeman

B. wanted to get help and tell the truth there

C. didn't like to talk too much with the policeman

D. wanted to leave the man in his car and let him go

(  A  ) 47. What's the end of the story?

A. The prisoner stole the policeman's notebook and gave it to Mr. Green in return.

B. the prisoner was caught.

C. The prisoner robbed Mr. Green.

D. Mr. Green sent the prisoner to the police station.

 

Passage Four

 

The banana "tree" is actually not a real tree. 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no wood in the stem(树干) rising above the ground. The stem is made up of leaves growing very close together, one inside the other. The leaves spread out at the top of the stem and rise in the air.

Banana plants need a lot of care and attention. They must be provided with water if the normal rainfall doesn't supply enough. The area around the plants must be kept free of weeds (杂草) and grass.

About nine or ten months after planting, a flower appears on the banana plant. This flower is at the end of a long stalk(), which grows from the base up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stem and turns downward when it comes out from the top. Small bananas form on this flower stalk as it grows downward. Bananas really grow upside down. As the small bananas form on the stalk, they point downward, but as they grow they turn and point upward.

Bananas are harvested while they are still green. Even when they are to be eaten where they are grown,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ripen on the plant. A banana that turns yellow on the plant loses its taste.

(  C  ) 48. The first paragraph in the text mainly discusses___.

A. why the stem of the tree is wood          B. how the banana grows on the stem

C. why the banana tree is not a tree          D. how the leaves grow out of the stem

(  B  ) 49.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third paragraph refers to___.

A. the leaf        B. the stalk         C. the stem        D. the plant

(  C  ) 50.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ere do bananas actually grow?

A. On the stem            B. On the leaves.

C. On the flower stalk       D. On the base of the stem.

(  A  ) 51. From the text we know when bananas are harvested, they are

A. green and pointing upward         B. yellow and pointing downward

C. green and pointing downward       D. yellow and pointing upward

 

Passage Five

 

How can we get rid of garbage? Do we have enough energy sources to meet our future energy needs?

These are two important questions that many people are asking toda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man might be able to solve both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uggest using garbage as an energy sour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save the land to hold garbage.

 

For a long time, people buried garbage or dumped it on empty land. Now, empty land is scarce. But more and more garbage is produced each year. However, garbage can be a good fuel to use. The things in garbage do not look like coal, petroleum, or natural gasbut they are chemically similar to these fossil fuels. As we use up our fossil-fuel supplies, we might be able to use garbage as an energy source. Burning garbage is not a new idea. Some c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burning garbage for years. The heat that is produced by burning garbage is used to boil water. The steam that is produced is used to make electricity or to heat nearby buildings. In Paris, France, some power plants bum almost 2 million metric tons of the city's garbage each year. The amount of energy produced is about the same as would be produced by burning almost a half million barrels of oil.

Our fossil fuel supplies are limited. Burning garbage might be one kind of energy source that we can use to help meet our energy needs. This method could also reduce the amount of garbage piling up on the earth.

 

(  B  ) 52. What two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burning garbage?

A. the shortage of energy and air pollution..

B. The shortage of energy and the land to hold garbage.

C. Air pollu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fossil fuel.

D. Air pollu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land to hold garbage.

(  C  ) 5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using garbage is___.

A. for heating in France each year

B. a new way in a modem society

C.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D. too expensive as an energy source

(  C  ) 54.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A. Delighted.       B. Sad.       C. Aweing.        D. Disagreeing.

(  D  ) 55.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may be___.

A. Garbage and the Earth            B. Fossil Fuel and Garbage

C. Land and Garbage                D. Garbage? Energy Source

 

V. Daily Conversation( 15 points)

 

Directions: Pick out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from the eight choices below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dialogue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A. What should I do           B. Thank you, mom

C. Where have you been       D. Yes, he is

E. What was wrong with him    F. Were you sick

G. Where is the hospital        H. I'm sorry to hear that

 

:Jim, you said you would not stay out late after school, didn't you?

:Yes, mom, I did.

(  C  ) A:But it's 10 o'clock now. 56 ?

B: Sorry. I've been to the hospital.

(  F  ) A:What? 57 ?

B: No. I sent Jack to the hospital.

(  E  ) A: Oh, really? 58?

B: He had a terrible headache on the way home.

A:Is he better now ?

(  D  ) B:59.

A:Good for you, my dear! I'm very glad you can help others.

(  B  ) B:60.

 

  (非选择题,共25)

 

Vl.  Writing(25 points)

 

DirectionsFor this part, you are supposed to write a letter in English in 100-12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Remember to write it clearly.

 

61.你是刘玲(Liu Ling),写一封给晓东(Xiao Dong)的道歉信,讲明道歉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

法,以弥补因晓东来拜访而自己不在家给他带来的沮丧。

 

【参考范文】

Dear Xiao Dong,

 I am very sorry that I was out when you came to see me yesterday afternoon. The fact is that I had an engagement with some friends, and I was ignorant of your visit. Not until nine o'clock in the evening did I come back. You must have been disappointed by my absence.

I hope you will not leave the city this week. I'll call you on Friday afternoon at five o'clock. A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you come to Beijing, I will take you to some places that may interest you.

Please wait for me in your hotel at the appointed time.

Yours truly,

Liu Ling

 

 

 



高等数学


(仅供报考经管类、理工类专业专升本考生,其他考生无须复习)

 

同学们大家好,专升本的数学试卷满分是150分,时间是150分钟

一、选择题(10题,每题4分)

 

二、填空题(10题,每题4分)

填空题如果你真的一题都不会做,那你就把答案是数字的空全填1,因为每年都有一题到两题的答案是1.

 

三解答题(共计8题,共计70分)

解答题在阅卷时是按照解题步骤给分的,所以同学们解答应写出推理、演算步骤。一般情况是分3个步骤。第一(2分)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写出相应的公式。(如果你不会就把题目抄一遍),第二(4-5分)根据公式推导出题目的算法并求解(如果你不会就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做以分析),第三步写出答案(1-2分)。从以上得分可以看出只要你前面两部写对了,就算答案错误也是有分的,所以大家在做解答题时不要怕麻烦,切记不能只写一个答案,如果你只写一个答案就算你蒙对了也不可能的高分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关键,就算你真的不会写你编也要编的有模有样。

 

更多历年考题解析扫码领取


 

 

 


教育理论

(仅供报考教育类专业专升本考生,其他考生无须复习)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教育理论考试模拟试卷(一)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学与发展》的作者是( B )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加里宁     D.马卡连科

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D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  )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机构     D.教育功能

4.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髙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 C  )

A.《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B   )

A.主体地位    B.主导作用     C.领导作用    D.执行作用

6.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是( C  )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材         D.教案

7.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B  )

A.“掌握学习”教学法   B.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C.“导学式”教学法     D.情景教学法

8.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 D.成绩评定

9.因势利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原则中的( A  

A.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D )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做好家长工作     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1.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C )

A.家庭环境和各种校外机构           B.家庭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

C.社区、各种校外机构和大众媒介     D.家庭、学校和社会

12.下列不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D  

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B.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D.教育过程的程序化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然后说明理由。

13.学制是学生学习的制度。

13. 错误。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14. 错误或不全面。

教科书只是教材的表现形式之一,教材还可以包括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5. 教育主要受以下四方面规律的制约: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6.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6.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17.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7.(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作“船”,把教师比作“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而忽略了学生还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应,叫(  C  )

A.反馈     B.反映     C.反射 D.感应

20.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指(  C  )

A.表象     B.联想     C.感觉    D.知觉

21.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 C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2.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B  )

A.斯皮尔曼    B.艾宾浩斯      C.斯腾伯格    D.麦克里兰

23.思维的最基本过程是(  B  )

A.分析、比较      B.分析、综合     C.综合、抽象  D.分析、抽象

24.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哪一种情绪状态(   B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25.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  B  )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

C.爱与隶属需要    D.成就与交往需要

26.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A  )

A.合乎法则的      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      D.知识经验的

27.智力是下列哪种能力的综合(  D  )

A.思维能力    B.观察、记忆力      C.特殊能力  D. —般能力

28.—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指(  B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意志

29.社会态度的结构主要有三种成分,即(   A  )

A.认知、情感、行动     B.认知、情感、知识

C.情感、知识、认知     D.情感、行动、知识

30. 创立了交朋友小组的治疗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B   )

A.荣格     B.罗杰斯     C.卡特尔  D.阿德勒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31.错误。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32. “激情”与“应激”是同一种情绪状态,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32. 错误。

按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其中,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33. 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

(3)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       (4)刺激物的变化与运动。

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

(1)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知识经验的影响。

34.简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4. 认知与情绪的区别:

(1)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2)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3)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

认知与情绪的联系:

(1) 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2)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35.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35.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影响人格形成的诸因素。

36. (1)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 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 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此外,校风、班风、教师 的言行等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

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

文化形态里。

(5)个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教育理论考试模拟试卷(二)

 

本试卷共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早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等教学思想的文献是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孟子》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体现的教育理论派别属于   )

A.实验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3.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以美国学者孟禄为代表主张的是  )

A.生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交往起源说

 

4.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5.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6.我国现代学制确立和发展中所沿用的基本类型是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分支学制  D.多轨学制

 

7.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创造性  B. 主体性  C.广延性  D.间接性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   )

A.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  B.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

C.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  D.初中到高中阶段

 

9.中小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   )

A.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10.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绘了深秋层林尽染、

色彩斑斓的山林风光。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张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采用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这种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

 

12.每个新人职教师应学会做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14.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24分。

15.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7.我国《教育法中对学生的义务作了哪些规定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王老师是一位胖胖的数学老师。有一次在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马上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班上顿时炸开了锅,一只只胳膊高举着要求测量。被点名的同学经过测量报出答案后,都得到了表扬,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那些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着急了,高举着手喊:老师,快叫我快叫我

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我们还想测量什么呢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班上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看着这个男孩不知所措,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边笑边朝那个男孩说着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跟头翻了好几个,他最后报出测量的结果是87厘米。

“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的手掌是11厘米,我看腰有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着点点头,说可以。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刚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笑容在老师和同学的脸上绽放,班级的气氛更活跃了……

下课前,王老师对物体长度的概念做了总结,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做长度的测量练习。

[问题]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A.兴奋和泛化  B.兴奋和抑制  C.集中和抑制  D.集中和泛化

 

20.影响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同一因素是                      )

A.知识经验  B.刺激强度  C.兴趣爱好  D.视觉线索

 

21.上课时学生能够边听讲、边做笔记边思考。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22.为人类所特有、与抽象思维发展密切联系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义记忆  

 

23.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效率的学习程度是                                  )

A.50%  B.100%  C.150%  D.200%

 

24.作家在头脑中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联想  C.创造想象  D.幻想  

 

25.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  B.激情  C.愤怒  D.恐惧  

 

26.“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体现的社会心理现象是                        )

A.遵从  B.服从  C.众从  D.从众

 

27.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不稳定、内在和可控的因素是    )

A.能力商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28.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                                           )

A.概念掌握  B.指导  C.动作示范  D.有效练习

 

29.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称为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情绪

 

30.正确的态度能够促使个体实现预定目标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这表明态度具有  )

A.工具性功能  B.自防御功能  C.价值表达功能  D.社会适应功能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2.人格不具有稳定性。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24分。

3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4.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

 

35.简述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案及评分参考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  2.B  3.C  4.C  5.A  6.C  7.A  8.A  9.D  10.C  11.D  12.B

 

二、辨析题  

13.正确。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人出生就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中,受到社会各类人的言论、行为和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就可能造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有制约作用。而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对自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调节和选择,充分发挥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避免和消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作用,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所以近朱者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14.正确。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在我国,课程主要由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第一,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二,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第三,教村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此,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三、简答题

15.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遂步提高的过程。

 

16. (1)传递与保存文化的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选择文化的功能。

(5)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17.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四、论述题  

18.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王老师在讲解过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让学生测量桌子、铅笔、书本等的长度使学生从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王老师在学生测量完桌子等的长度后,主动询问学生的其他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这种方法,形成氛围,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原则。王老师根据学要求,主动让同学通过尺子、手掌测量自己的腰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王老师深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评分说明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心理学部分

选择

19.B  20.A  21.C  22.D  23.C  24.C  25. 26.D  27.B  28.D  29.B  30.A

 

六、辨析题

31.正确。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作为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32.错误。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禀性”就是指人格的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七、简答题

33.(1)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与功能固

   (3)已有知识经验。

   (4)情绪与动机

   (5)个性差异。

 

34.(1)陶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35.(1)理解支持原则。

(2)保密原则。

(3)倾听原则。

(4)细致询问原则。

(5)疏导原则。

(6)促进成长原则

(7)预防原则。

 

八、论述题

36.人的能力的巨大差异,是在遗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影响智力发的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评分说明没有展开论述者,酌情扣1~5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教育理论考试模拟试卷(三)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______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______标准。______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______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2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24.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25.大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26.思维的过程不包括(  )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2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28.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29.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30.下列哪种选项是韦氏智力量表中言语分量表的项目(  )

  A.完成图片             B.排列图片     C.实物组合              D.数字推理

  31.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32.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  )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33.下面哪一种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  )

  A.罗夏克墨迹测验       B.句子完成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34.这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这种人格类型属于霍兰德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

  A.研究型              B.艺术型      C.现实型          D.社会型

  35.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______健康、______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37.人的意识的基本特性是:______性、______性、社会制约性以及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息系统的协同性。

  38.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和______的状态;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称为______

  39.情绪的基本分类有快乐、______愤怒、______

  4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______。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42.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43.简述能力差异的表现。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B   6.B   7.B 8.D   9.A   10.C  11.B  12.A  13.C

  二、境空题

  14.布鲁纳范例教学  15.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  16.具体形象 直观性  17.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18.启发式 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1.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论述题

  22.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A   24.A   25.D   26.B   27.C   28.C   29.C 30.D   31.C   32.B   33.D   34.C    35.B

  六、填空题

  36.心理 道德    37.自觉目的 主观能动    38.不平衡 动机  39.悲哀 恐惧    40.高原期 原型内化

  七、简答题

  41.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42.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3.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像、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种族差异,(3)职业差异。

  八、论述题

  44.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大学语文

(仅供报考文史类专业专升本考生,其他考生无须复习)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诗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最初称为《诗》 《诗三百》 ,由于孔子曾以它为教导学生的教材, 汉代 学者因之奉为经典,遂称为 《诗经》     

2.《诗经》的基本句式是 四言 ,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常常采用  叠章的形式 。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 一唱三叹 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

3. 由屈原开创的 楚辞 ,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 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两大源头。

4.屈原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首创  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

5.《论语》是 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 著作。

6.《宋史》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话,强调了《论语》古为今用的巨大功效。

7. 中国历史散文 是中国小说产生的主要源头,这正是中国小说区别于西方小说的一个鲜明的民族特色。

8.司马迁《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建安诗人们还发展了诗歌在抒情方面的优势,使内涵丰博的思想内容与简短精致的艺术形式更为和谐地结合起来,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面对动乱的社会和苦短的人生,诗人们大胆 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 “慷慨悲哀” 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10.曹丕的 《燕歌行》 则开创了 七言 新诗体,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2.所谓“ 田园 文学”,是指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自成一派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形式。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其诗风 自然朴素   清简平淡 

13.根据唐诗的发展情况,可将唐诗分为         ”四个时期。 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 “孤篇盖全唐” 。该诗以 “月”之升落 为线索。

14.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等人在文学创作上有一致的审美取向,提倡刚健、有骨气的作品,他们的诗歌题材较广,气势壮阔,初步体现了唐诗的面貌,被称为“初唐四杰”。

15.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 李白   杜甫 。以 王维    孟浩然 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借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闲适隐逸的情趣。高适岑参 等人的边塞诗歌,描写边地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物人情,表现 建功立业   的豪情壮志,大气磅礴,慷慨豪迈,充满昂扬进取精神,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16.白居易、元稹等人继承古乐府精神和杜甫写实传统,提倡  新乐府运动 ,重视诗歌的政治功能,诗风通俗浅易。

17.晚唐杜牧为晚唐 七绝圣手  李商隐 擅长写无题诗。

18.唐诗形式 多样,各体 兼备 ,即继承发展了古体诗,又完善了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 古风 ,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宽,句无定数,篇章可长可短,能自由换韵。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严格,故又称 格律诗 ,包括绝句和律诗。

19.宋词风格一般分 婉约  豪放 两派。这一分法始见于 人张綖的《诗余图谱》        

20. 柳永 是专力作词的第一人,宋词在其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创作了大量 慢词 

21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

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主张 “ 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其命名自己的词集为 《东坡乐府》 

22.苏门文人① 秦观 情感细腻,独具词心,其词感怀身世,幽丽深婉,与 周邦彦 的富艳精工、 李清照 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俱臻婉约词之极致。

李清照在 《词论》 中提出词 别是一家 ”的观点。

24.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25. 元杂剧 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段的重要标志。

26.王实甫所创作的 《西厢记》 ,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剧本描写了 崔莺莺 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追求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提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

27.临川派是  代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其开创者 汤显祖 为临川人。其代表作《牡丹亭》大胆构思,演绎主人公 杜丽娘  柳梦梅 的痴情幻梦的情感历程。

28.《金瓶梅词话》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 文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 题兰凌笑笑生                                                                            

29.郭沫若的诗集 《女神》 以惠特曼式的雄浑和豪放,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对自然的礼赞和对民主理想的热切呼唤,显示出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30.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顾城《一代人 》、  舒婷《 神女峰 

31.以徐志摩为代表的  “新月诗派” ,借鉴国外象征主义诗歌,意欲在诗歌中去处散文成分,用诗的思考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纯诗”的追求,提出了诗歌的“三美”         主张,强调艺术上的“和谐”、“均齐”,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并尝试了多种诗歌体式,为新诗尽了赋形的历史使命。

32.鲁迅 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他的小说集 《呐喊》  《彷徨》 则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显示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相结合的实绩。                                         

33郁达夫的抒情小说采用“自叙传 ”的形式。                                          

34.20世纪30年代,在北方,“京派”作家的创作非常活跃。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情感是诚实、从容、宽厚,题材新鲜,结构完整,文字流丽。 沈从文 是京派小说的开创者,也是京派小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小说的价值在于他的 “湘西” 主题。           

35.朱自清散文名作有 《背影》    《荷塘月色》  《春》

36.3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之作是夏衍的 《包身工》 和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天在太原》   

37.贾平凹及其主散文刊物 《美文》最先亮出了弘扬“大散文”的旗号。

38.曹禺 的《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为背景,以 陈白露 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鬼”与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39《伤逝》主要人物是 涓生  子君 。《爱,是不能忘记的》作者是 张洁 (注意其它作品)

41. 卢梭 18世纪启蒙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42.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妮娜》    《复活》      

43.按课文内容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当时已惘然。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4,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45,通过意象化的抒情来表现微秒的内心感受,传达丰富的象征内涵,已经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46,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刊登了七则“随感录”其中六则以白话写成,它们标志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的诞生。

47,老舍曾因创作《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48,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50.话本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局面,成为后世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雏形。

51.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

52.《伦语》为语录散文

53.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54.每首词都有相配和的曲调,曲调的名称叫做“词调”或“词牌”

55.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

56.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57.杜甫被誉为“诗史”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下列《楚辞》 作品中,非为屈原所写的一部是:九辩

3.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论语》

4.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5.《论语》是(    )散文:语录体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顶真    

7.“欲摘故纵,请君入瓮”为(     )惯用的论辫手法:孟子

8.下列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陈子昂

A.王勃 B.杨炯C.陈子昂D.骆宾王

9.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

10.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11.被称为诗余的是:词

12.下列各项中与柳永词无关的一项是:A.词风豪迈,语言高雅  

A.词风豪迈,语言高雅            

B.发展和完善了慢词的体制

C.善于运用铺叙手法              

D.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和羁旅行役之愁

1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

14.以诗为词的豪放派词人是:苏轼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杜甫的《登高》

16.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白居易

17.《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作者是:李白

19.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是:韩愈

20.下列作家中,以描写湘西风土人情见长的是:沈从文

2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毛诗

22.《九歌》是一组在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有诗:11首

23.体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原则的是:《诗经》

24.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25.《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欧阳修

26.先秦散文,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大量运用古代神话,被称为最有文学色彩的是:《庄子》

27.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晚唐

28.《漱玉词》为(  )的词集;李清照

29.属于边塞诗人的是:岑参

30.晚唐“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李商隐

31.宋代文艺创作最为全面的作家是:苏轼

3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

3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

34.“琴趣”指的是:词                                          

35.“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36.不属于“词”的称谓的是:话本

37.(    )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 唐传奇

38.自诩为“五言长城”的是:刘长卿

39.江西派的代表人物是:黄庭坚  

40.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词名家的是:温庭筠

41.以四言诗为主,为后世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是:《诗经》   

4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氓》

43.‘有教无类为()的教育主张。孔子

44.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曹操

45.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四面楚歌”均出自:《项羽本纪》    

4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7.《行路难》的作者是:李白    

48.《淮海居士长短句》为(   )的词集:秦观

49.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王维

A.王昌龄  B.杜甫 C.岑参  D.王维

5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长恨歌》

51.下列作家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是:王安石

5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53.唐代诗坛上有“诗圣”之称的诗人是:杜甫

5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述的是:杨贵妃

55.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一观点的词人是:李清照   

56.下列作家非为“元曲四大家”的是:王实甫

A.关汉卿B.王实C.白朴D.郑光祖

57.下列属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是:鸳鸯

58.“半山体”是(   )的风格特征。 王安石

59.《永州八记》的作者是:柳宗元   

60.(   )标志着文人传奇的基本确立。 《浣纱记》    

61.《诗经》中最具民歌特点的部分是:国风  

62.《九辩》的作者是:宋玉     

6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6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65.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6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  )提出来的:司马迁

6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68.“在天愿作比翼鸟”下一句为:在地愿为连理枝  

69.我国历史上,其作品被誉为“诗史”的作家是: D.杜甫

70.被王国维评价为“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是:李煜

71.写了大量“无题”诗的唐代诗人是:李商隐

72.“别时容易见时难”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73.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

7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75.下列作家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白朴    

76.下列元杂剧中,属于历史剧的是:《赵氏孤儿》

77.王国维称“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作品是:《窦娥冤》

78.“以文为诗”是(   )的风格特征。 苏轼  

79.下列属于“中兴四大诗人”的是:杨万里

80.白居易《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81.《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82.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83.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 )为主。议论  

84.《道德经》属于下列哪家的作品:道家  

85.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86.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 汉书

87.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8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89.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C.王维  

90.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91.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92.“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苏轼的《定风波》

93.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柳永  

9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95.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96.明清传奇是:戏曲

97.“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语自:《西厢记》

98.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99.《剑南诗稿》是 *的作品集。陆游

100.下列小说不属于明代四大奇书的是:《红楼梦》

101.“五四”时期 (       ) 的成就最高。散文、小品

102.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03.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104.《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105.《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6.下列诗作属于徐志摩的是:《再别康桥》

107.全部属于行政公文上行文的一组是:请示、报告

108.七巧这一人物出现在:张爱玲的《金锁记》

109.《世说新语》产生于:南北朝    

110.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元杂剧  

111.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叶圣陶    

112.所谓伶官是指:朝廷授予官职的宫廷艺人

113.《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刘向  

114.《牡丹亭》产生于明代

115.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老舍  

116.同属道家学派的是:老子和庄子

117.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是:韩愈

118.关于鲁迅的《狂人日记》,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狂人表面是个迫害狂患者,其实是个反抗者

B.作品使用了象征的手法

C.小说一开始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小说前面的小序使用的是文言文

119.陈白露这个人物出现在:曹禺的《日出》中                                          

120.老舍戏剧的代表作是:《龙须沟》

121.下列不是“新月派”的是: 李金发

A.朱湘B.李金发C.闻一多D.徐志摩

122.《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

123.下列诗人中的台湾诗人是: 余光中

124.下列行政公文中可作平行文的是: 函

125.标志着20世纪30年代长篇小说艺术高峰的作品是: 茅盾的《子夜》

126.《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苏轼

127.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稼轩词》

128.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的诗人是: 郭沫若

1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 《五代史伶官传序》

130.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边城》

131.王利发这一人物出自老舍的: 《茶馆》

13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 《儒林外史》

133.我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是:《白毛女》

134.冰心散文的代表作是:《寄小读者》

135.鲁迅的《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

136.张爱玲的《金锁记》属于:小说   

137.代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巅峰的作家是:鲁迅

138.艾青的代表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139.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A.韩愈

140.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创造社

141.下列诗作中,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登高》

A.《关山月》       B.《将进酒》        C.《短歌行》     D.《登高》

142.钱钟书的《论快乐》是:随笔

143.讽刺知识分子弊病的作品是:《围城》

14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是: 海子   

145.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46.《霍小玉》的作者是:蒋防     

147.《写在人生边上》的作者:钱钟书

148.《画梦录》作者是:何其芳

149.下列作品集,不属于鲁迅的是:《天狗》

A.《呐喊》         B.《天狗》          C.《朝花夕拾》    D.《野草》

150.20世纪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 叶圣陶

151.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52.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苏轼

153.下列诗集中,属于郭沫若的是:《女神》

154.我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是:《白毛女》

155.《子夜》的作者是: 茅盾

156.下列作品属于舒婷的是:《会唱歌的鸢尾花》

157.诗集《白玉苦瓜》 的作者是: 余光中  

158.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鲁迅的《狂人日记》  

159.下列诗人中被称为“乡愁诗人”的是:余光中

160.《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161.下列诗人属于“新月派”的是:闻一多             

 

成考语文复习要点:

唐宋八大家是: 汉--韩愈  刘--柳宗元  争--曾巩  王--王安石  修--欧阳修   三书(苏)--苏洵、苏轼、苏辙   

人物描写方法: 1.肖像描写 2.行为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5.细节描写   

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 2.借叙述抒情 3.借比喻抒情 4.借典故抒情 5.直抒胸臆   

表现方法:  对比(对比反托)  侧面(侧面描写 侧秒烘托) 铺垫(铺垫反衬)  象征(象征,暗示,隐喻) 托物言志  比兴(只用于诗词) 白描 反讽  先抑后扬   

《往事》(托海言志)、  《炉中煤》  (托煤言志)、  《鹰之歌》(托鹰言志)三篇比较典型 ;反讽手法只在鲁迅《灯下漫笔》中多处用到,欲扬先抑手法只在《往事》中提到。记住这 些就可以了  

议论文:  分为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可以是史实,也可以是具体事例)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科学道理)  论证方法有归纳论证:凡是举例说明都属于,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有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凡比喻论据都属于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是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成语典故“萧墙之内”又名“祸起萧墙”“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  典故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的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力行仁政天下统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孟子和孔子同属儒家学派   

《秋水》出自庄子,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 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  典故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大方之家)    

《大同》出自于礼记是一部儒家著作 出自典故天下为公   大同: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  孔子所认为他所生活得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出自于李斯,也是秦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   

《陈表情》出自李密  全文采用了“以子之矛 攻之其之”的论证方式  出自成语“零丁孤苦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皇天后土 急于火星”    

《五代史伶官传序》出自欧阳修,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王安石,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是“有补有世 以适用为本  

 记叙文:    

《郑伯克断于鄢》出自《左传》 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古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眤,厚将崩”   

《冯媛客孟尝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古语:“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又名“狡兔三窟”   

《李将军列传》出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用“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赞美李广   

《张中丞传后序》作者韩愈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专集散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作者柳宗元,他和韩愈并称为韩柳    《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作者宗臣,是明代的“后七子”之一。   

《马伶传》是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侯方域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   

《往事》作者冰心。选择冰心的散文集《往事》,是文学研究社的成员之一,被读者誉为“冰心体”  代表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去国》《冬儿姑娘》 诗集《繁星》《超人》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    

《故都的秋》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郁达夫,是现在著名作家,他和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小说的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薄奠》   

《香市》选择矛盾的散文集《话匣子》,是一篇记事散文 矛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是现在著名作家 矛盾著名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 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 散文名篇《香市》《风景谈》《白杨礼赞》    

《爱尔克的灯光》选自巴金散文集《龙·虎·狗》,是一篇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受俄国民粹派革命影响,第一部作品《灭亡》 主要代表作有两个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集有有《龙·虎·狗》,《生之忏悔》《旅途随笔》  

《箱子岩》选自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是一篇游记散文 沈从文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        

 诗词歌赋: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首民歌,是一首叙事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成语“夙兴夜寐,信誓旦旦”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作者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伟大成就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是楚辞体诗歌,战国后期产生的新诗体是楚辞    

《陌上桑》选自汉乐府,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五言叙事诗    

《短歌行》作者曹操,是一首乐府旧题诗,曹操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诗”   

《饮酒》作者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的五言古诗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是田园派的开创者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是一首七言绝句,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称,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七言圣手”之称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山水诗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被称为“王猛”  王维的诗融诗,画,音乐,理趣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   

《行路难》作者李白,属七言歌行体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蜀相》作者杜浦,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并称“李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杜陵叟》作者白居易,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新乐府诗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唐代诗歌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与好友元镇诗歌风格相近,称为“元白”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口号   

《无题》作者李商隐,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也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关山月》作者陆游,是一首旧题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陆游是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下来最多的诗人   

《炉中煤》选择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我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戏剧家,19217月,和郭沫若在东京组织了创造社 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恢复》等诗集,抗战时期的历史剧《王昭君》《棠棣之花》《屈原》,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历史剧《蔡文姬》等   

《发现》选自闻一多诗集《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闻一多在诗届提倡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既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格律派,自由派,象征派成为我国新诗发展史上三大重要诗派   

《再别康桥》选择徐志摩的《猛虎集》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是“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有《志摩的诗》《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记》    

《我在这片土地》选自艾青的诗集《北方》  艾青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及后续创作的《北方》《向太阳》  

《门槛》选择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 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猎人笔记》   

《虞美人》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八声甘州》是作者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词人,是婉约词派的开创者,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    

《声声慢》是一首慢词,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词风人称易安体,   

《水龙吟》作者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雄劲豪迈,悲壮沉郁,是南宋诗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词集有《稼轩词》,同时是宋词流传下来最多的词人。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马致远,人称“曲状元”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为:郑振铎 叶绍钧 沈雁冰 许地山 王统照 郭绍虞 周作人 孙伏园 后来的陆续的成员有 冰心 朱自清 老舍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小说:(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其中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魂断枪》作者老舍,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与矛盾,巴金,是现代长篇小说大家,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源头和杰出代表 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中篇小说《月牙》《魂断枪》   

《米龙老爹》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为《羊脂球》《米龙老爹》    

《苦恼》作者契诃夫,是俄国著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代表作有《变色龙》《公务员之死》《哭脑》,戏剧作品有《万尼亚舅舅》   

《麦琪的礼物》作者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   

戏剧: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莆的《西厢记》

《日出》选自《日出》第二幕,作者曹禺 代表作有《雷雨》《原野》《日出》

 

 

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语文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曾巩

  2.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

 A.马致远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朴

  3.“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

  A.战国时代     B.秦代     C.汉代     D.三国时代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A.论点、论据、结论    B.引论、论据、结论    C.立论、驳论、正论    D.论点、论据、论证

  5.《风波》、《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

  A.鲁迅、契诃夫、老舍  B.契诃夫、鲁迅、老舍

  C.鲁迅、老舍、契诃夫  D.契诃夫、老舍、鲁迅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A.不忍登高临远  B.叹年来踪迹  C.渐霜风凄紧  D.是处红衰翠减

  7.《红楼梦》中,在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来探望。请根据人物性格,判断下列哪句是薛宝钗的问候(  )

  A.“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B.“你可都改了罢!

  C.“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D.“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

  8.《诗经》中的《氓》属于(  )

  A.颂  B.大雅  C.小雅  D.

  9.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

  A.七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10.下列作品中,属于叙事诗的是(  )

  A.自居易《杜陵叟》      B.屈原《国殇》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陶渊明《饮酒》(其五)

   11.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同一篇作品的是(  )

  A.沙子龙、赵七爷  B.王三胜、七斤  C.姚纳、德拉  D.黄省三、李石清

12.“举案齐眉”、“乘舟梦日”、“鲈鱼堪鲶”三个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依次是(  )

A.孟光、季鹰、伊尹  B.孟光、伊尹、季鹰  C.伊尹、孟光、季鹰  D.季鹰、伊尹、孟光

  13.“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14.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国别搭配正确的是(  )

  A.《论学问》——培根——英国

  B.《麦琪的礼物》——欧·享利——德国

  C.《米龙老爹》——屠格涅夫——俄国

  D.《门槛》——莫泊桑——法国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

  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羡”、“建筑的美”

  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

  16.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A.比喻、夸张、排比、对偶

  B.排比、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比拟、比喻、夸张

  D.对偶、比喻、排比、夸张

  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8.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钱。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19.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菜汤。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照顾。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20.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

  A.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B.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马伶)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

 

()阅读侯方域《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日:“予,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日:“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城日: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21.这段文字赞扬了马伶怎样的从艺精神?(4)

 

  22.“分宜”指的是谁?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3.“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一句影射了什么?(2)

 

  ()阅读陆游《关山月》一诗,然后回答2426小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4.统领全诗的是哪一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4)

 

  25.这道诗写了哪三个场景?(4)

 

  26.诗人是怎样将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的?(2)

 

  ()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一文,然后回答2729小题。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日:“不是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注:①石崇:东晋时的富豪。王恺:晋武帝的舅舅。②扶疏:繁茂分披的样子。

 

  27.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

 

  比:

 

  讫:

 

  疾:

 

  恨:

 

  28.这篇小说表现了石崇怎样的性格特征?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是哪个细节?(4)

 

  29.文章为什么要介绍王恺的身份及珊瑚树的来历?(2)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阅读粱实秋《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032小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钱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针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老师觉察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地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快要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30.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大意。(4)

 

  31.作者举出自己幼年逃学的事例想说明什么问题?(4.)

 

  32.文中所引淮南子的话属于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2)

 

  ()阅读冰心《往事》(一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3335小题。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说:“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的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33.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在海怎样的品格?(4)

 

  34.作者赞美大海的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4)

 

  35.这段文字是采用何种手法来描绘大海风姿的?(2)

 

  ()阅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然后回答3638小题。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①、米开朗基②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竞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着,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④,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土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忍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往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①现译为菲秋亚斯。⑦现译为米开朗基罗。③现译为帕斯卡。④即慧能。

 

  3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怎样的教育思想?(4)

 

  37.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4)

 

  38.作者为什么说生路是要用勇气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2)

 

  四、作文:(50)

  39.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2.A3.C4.D5.C6.A7.C8.D9.B10.A11.D12.B13.C14.A15.C16.D17.B18.A19.D20.B

二、文言文阅读:共30分。(考生的回答与此答案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21.不甘失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4)

  22.“分宜”指的是严嵩。(2)

  借代(2)

  23.影射当朝宰相与严嵩是一丘之貉。(2)

  24.和戎诏下十五年。(2)

  揭霸南宋统治者的投降主义路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2)

  25.第一个场景写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不思战备。

  第二个场景写戍边战士壮志难酬,老死疆场。

  第三个场景写中原沦陷区人民切望恢复,对月垂泪。(4)

  26.通过“今宵”二字将三个场景都置于同一月夜,并以“月”为线索,贯穿全篇(只答“以月,为线索”也算对)(2)

  27.比:并列;同等。讫:终于;完毕。疾:妒忌。恨:懊悔;后悔。(4)

  28.骄横跋扈,不可一世。(2)

  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2)

  29.为突出石崇的豪富作铺垫。(2)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考生的回答与此答案接近也可酌情给分)

  30.时间难得而易失,应当珍惜时间。(4)

  31.“时间难得而易失”的道理虽然简单,但真正理解并不容易。(4)

  32.理论论据。(2)

  33.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而广博。(4)

  34.以大海的美德来象征人的品德,号召我们做一个“海化”的青年。(2)托物言志。(2)

  35.拟人化手法。(2)

  36.倡导创造精神(或“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教育家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2)

  37.例证法(或“举例说明”)(2)事实胜于雄辩。(2)

  38.因为创造生路要有勇气,而且要有智慧、信念和意志。(2)

  四、作文:50分。

  39.

 








湖北省2021年成人高考考生报名须知-孝感董永教育
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提高得分率技巧-孝感董永教育
2023年孝感成人高考的本科学历能获得企业的认可吗?-董永教育
2023年湖北孝感成人学历在社会上认可度高吗?-董永教育
2023年在湖北孝感小学毕业可以报考成人高考吗-董永教育
2023年湖北孝感成人高考通过率高不高好考吗-董永教育
人社部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董永教育
2023年湖北孝感成人高考中哪个考试科目比较容易考?-董永教育
17671665646
教务蒋老师
 发送短信